在印后加工过程中,上光工艺既可以使成品表面更加美观,又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下面就上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一、膜面出现条纹或起皱
上光油的粘度高,来不及流平,易出现条痕,可根据印刷品的不同适性,选用流平性、润湿性好的上光油,或加入适量稀释剂,降低上光油的粘度。如果涂布量过大,可以降低涂布量。有时是上光油对印刷品表面墨层润湿性不好,影响干燥成膜的平滑性;或上光油的流平性差,工艺条件与上光油适性不匹配,可选用其他种类的上光油或改变工艺条件,使其与上光油性能相匹配,上光油中溶剂的挥发性不好,涂料的干燥性能不良,可考虑改用挥发速率高的溶剂或更换上光油;也可能是涂布膜层太厚,涂层内部的溶剂未完全挥发,残留量高,可减少涂布量,减薄膜层度;或者是上光涂布或压光中工和温度低,干燥时间短而使涂层干燥不良,可提高上光涂布生产和压光中的工作温度,降低机速,使涂层彻底干燥。
一家企业在进行印后表面处理压光的时候,有些产品的表面会出现皱纹、条纹的质量缺陷。根据质量要求,纸品压光后其外观应该干净、平整、无划痕、无皱纹。怎么办, 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经过对产品仔细观察,我们建议使用厂家:在压光工艺参数(如压光温度、压力、速度等)不变的情况下,用另外一个品种的包装箱面纸板压光,结果这批面纸板压光后没有出现皱纹和条纹。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原因出于两种面纸板的质量差异,压光后会产生皱纹、条纹的那批面纸板其纸质相对比较差。然而,该批面纸板已经上光结束,如果因为压光后会产生一些皱纹、条纹,达不到质量要求而做报废处理,则将造成无法按时交货和较大的废品损失。而如果能通过合适的补救措施进行处理,使压光质量达到要求,一则可以按时交货,二则可减少损失。
为此,用户通过几种不同方法的处理和试验,选择了其中一种有效的措施,解决了问题。方法是:把上光后未压光的面纸板再进行一次上光,之后先在压光机上热烘一次,热烘的温度与压光的温度一样。在压光机上热烘时可在不加压力、在压光机钢带传动的情况下,在出料口这一头将这面纸板放面钢带面上,通过钢带带动将面纸带进烘道而回到压光机的进料口这一头。经过这样热烘之后再按正常的压光工艺进行压光,即增加了一次上光和一次热烘后,这批面纸板上的皱纹、条纹消失了。
二、成膜膜层光泽度差
如果是上光油的质量问题,则应多考虑按工艺及经济要求改用质量较好的上光油;苦是涂层太薄,涂布量不足或上光油浓度小,在粗糙度高、吸收性强的印刷品表面不易填平补齐,则应加大涂布量,提高涂料浓度,或在加工前先上一层上光度胶,再进行上光涂布;若是上光涂布干燥和压光时的湿度偏低,压光压力小,则操作中应调整工艺参数,提高温度,加大压力;若是设备本身原因,如果因为压光钢带磨损,光泽平滑度下降,这就要修理改善压光钢带表面状况。
三、压光后印刷品空白部分呈浅色,而浅色部分变色
上光溶剂对油墨层有一定溶解作用,这要更换上光油种类或改变溶剂成分;若是油墨干燥不良,墨层耐溶剂性能不好,就要改善油墨干燥情况,等油墨干燥后再上光涂布,减少上光油中对油墨有溶解作用的溶剂用量;涂层干燥不彻底,膜层内溶剂残留量高,则要提高上光涂布时的干燥温度或降低机速,延长干燥时间,降低涂层内部溶剂残留量。
四、涂层不均匀、有气泡、麻点等
上光油表面张力值大,对印刷品表面墨层的润湿作用不好,应降低其表面张力值,改善涂料对油墨层的润湿性能;涂料中的溶剂挥发不良,涂层内溶剂残留量高,可改用挥发速率高的溶剂或使涂层彻底干燥后再压光;也可能是上光涂布中机速过快,干燥温度低,使涂层干燥不彻底,溶剂挥发不完全,就应调整上光涂布的工艺条件;印刷品表面的油墨层也会产生晶化现象,这要采取有效措施,如除去墨层晶化面的油质,或进行打毛处理,改善上光油对油墨的润湿作用,以减弱或消除墨层晶化对上光涂布的不良影响。
五、膜面起泡
在压光过程中,压力过大,压光钢带温度过高,使上光膜层局部软化,这需适光降低压光的压力和温度;也可能是上光油与压光工艺条件不匹配,使印刷品表面的上光层冷却后,同上光带的剥离力差,需改变工艺条件,使其与上光油相匹配,降低压光机速,改善上光层同上光带之间的剥离力。
六、印刷品压光后,表面易折裂
温度偏高,使印刷品在压光过程中脱水过多,含水量降低,因而纸张纤维变脆,应降低压光的工作温度,并采取有效摸施,保持印刷品中一定的含水量;压光中压力过大,使印刷品的延伸性和可塑性降低,可减少压光中的压力;若因为上光油的后加工适性不良,则应重新选择加工适性较好的上光油;后加工工艺条件选择不合适,可调整后加工工艺条件,使其与印刷品压光的适性相匹配。
七、压光后两侧膜面亮度不一致
压光中,上光带两侧压力不相等,上光带两侧磨损不一致,应调整上光带两侧的压力使之相等,调整热压辊与传输辊的平行度,使上光带两侧张紧一致,磨损均匀;若是上光油两侧厚薄不均匀,这就要调整上光涂布机构,检查计量辊与涂布辊之间的平行度和间隙,使两侧涂层厚度尽量一致。
4/26/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