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经济学家会受到两种如此截然不同的对待:有人把他尊为“民企教父”,有人称他是“沽名钓誉”者,但不管怎样,都没有人能漠视他的观点。他是一个喜欢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学者,即使在大学的讲台上,也不改本色。他就是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
郎咸平以“骂”闻名。2002年,他炮轰德隆,2004年德隆大厦轰然倒塌;2004年,他质疑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在国内企业界及经济学界投下重磅炸弹,1年不到,顾雏军被捕;他更因发表多篇批评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作为经济学家,郎咸平更愿意把目光投向企业的发展。2003年以来,他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战略研究,为企业高管进行“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剖析。近日,郎咸平在西南交通大学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他的中国企业战略新思维——把握行业本质。
思想差异化才能抓住行业本质
在演讲中,郎咸平反复强调的观点是:企业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企业把握了行业本质的必然结果。
中国被视为世界工厂。言外之意,本土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对此,郎咸平认为,我们目前提倡产业升级,但只提产业升级,本身还是不够的。如果把国际产业链利润以10元为单位,单纯制造业只占其中1元的比例。产业再升级,赚的钱还是那1元,并没有真正提高竞争力。由于没有脱出单纯加工制造的硬环节,没有进入9元的软环节,竞争力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制造大国也是有难度的。郎咸平表示,谁掌握这个软环节,谁就能在国际产业链中拔得头筹,但这肯定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
郎咸平提出一个金字塔模型概念:最底部是产品的外观,中间的一层是功能,最顶端的是思想。所谓思想创新,就是在金字塔的最高点,利用思想的差异化,打造出行业本质。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家的水平大多都只到中间这一层。很多企业的差异化只停留在最底下的外观和中间的功能,认为这就是企业竞争的优势。实际上,这个认识是错误的。企业要想成功,必须要在思想方面寻求差异化,即在金字塔的最高一层寻求差异化。而这个差异化,就是对行业本质的剖析。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摆脱仅仅是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才能有机会获取产业链顶端的利润。
把握行业本质的企业才会成功
郎咸平说,不要仅以过去的管理学理论来看经济元素。不是说管理学知识不好,而是它只是必要条件。企业要真正成为行业领先的企业,必须先把握本质,从本质入手。
以手机市场为例。国产手机目前已接近有3000多个型号,可是使用者不足10%;国外品牌的手机型号加起来才300个,却占领了主要市场。数据显示,高端手机占市场份额18%,中端手机占68%,而低端手机占14%。单纯从比例上看,市场份额最大的是中低端,加起来达到82%。如果筹资100万元来生产手机,正常思维就应该选择进入中低端市场。但郎咸平认为,这个观点实际上是错的。
在郎咸平眼中,最好的手机应该是有最好的感觉,是在思想上抓住差异,吸引消费者,而不仅仅是宣传功能。索尼手机打随身听这个牌子,是因为索尼所赖以成名的产品正是随身听。而四五十岁这批所谓的社会精英在读大学的时候,追求女友能带上一款索尼的随身听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所以当听到随身听这3个字,这批社会精英的第一感觉就是回到初恋时代,索尼的品牌形象立刻就拔高。
相形之下,国内手机的广告,宣传的都是手机应该有最好的功能,结果产品功能雷同,缺乏个性。因此,手机市场应该是以感性诉求进入最高端市场,积累相当强大的“市能”,才能向下席卷中低端市场,那里才是真正最赚钱的。但是,一旦首先想进入中低端市场,那就不会成功。因此,进入这个市场一定要理解手机行业的本质。
廉价劳动力不是竞争优势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但是郎咸平却认为,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美国只是把整条产业链价值最低的制造环节给了中国,而他们掌控了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包括采购、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而在整条产业链上,廉价劳动力根本没有优势。
郎咸平以芭比娃娃为例介绍了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他说,在美国的沃尔玛,一个芭比娃娃的零售价格是9.99美元,而我们的出厂价才1美元。那1美元里面,劳动力只赚到0.25美元,这样就毫无竞争优势。而采购、运输、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等其他部分,美国就赚了9美元。这9美元,不剥削劳工、不破坏环境和不浪费资源。也就是说我们每创造出1美元的价值,就同时替美国创造出9倍的价值,这就是我们的制造业为什么越来越艰难的原因。今天,我们已经走入了国际产业链,在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纯制造业必定惨遭淘汰,而且越走越艰难。
“我救不了你,但我可以让你明白你是怎么死的。”郎咸平称,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数尚处于国际产业链下游,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旺盛。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有人以为这是专业不对口,但实际上是因为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产业链上软环节的企业,而制造业的硬环节是不太需要大学生的,从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
郎咸平认为,要摆脱这种现状,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突破点,在行业中做强,中国的整体经济才可能跃入国际产业链前列。
4/21/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