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试验室通气装置模拟现场使用条件,考察了不同抗菌剂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单一抗菌剂难以同时对细菌和真菌起很好的抑制作用,复合抗菌剂对细菌和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同时,还在多台机床上进行了复合抗菌剂的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复合抗菌剂延长乳化液和合成液的使用寿命达十倍以上。
1 前言
水基金属加工液(包括乳化液和合成液)广泛用于机械加工行业,它具有冷却性能和清洗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但也具有易腐败变质、使用寿命较短等缺点。腐败变质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水中大量繁殖的结果。微生物大量繁殖破坏了乳化液的稳定性,使乳化液的各种使用性能降低:也导致pH值下降,从而产生锈蚀:对操作人员也有不利影响,如难闻的气味、刺激皮肤、过敏反应等。加入抗菌剂是防止腐败变质、提高水基金属加工液使用寿命的主要措施。国外在水基金属加工液中普遍使用抗菌剂,抗菌剂品种达数十种。而国内使用抗菌剂仍不普遍,一些加工液在夏天的使用寿命仅一周左右。虽然用于其它领域的抗菌剂品种很多,但大部分不能用于加工液。用于加工液的抗菌剂应有如下特性:(1)与加工液有较好的化学和物理相容性:(2)一定的稳定性,能在较长时间内起抗菌作用:(3)对细菌和真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4)低毒:(5)可接受的成本。本文采用试验室通气装置模拟现场使用条件,定期检测细菌和真菌数量及pH 值,记录加工液的外观变化,对各抗菌剂进行了筛选。同时还在多台机床上进行复合抗菌剂的现场应用试验,定期监测细菌和真菌数量、pH值、外观变化和防锈性能等。
2 试验
试验室试验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综合了国外有代表性的试验方法:每个周期对评定的试样通空气5天,停气2天,定期加入现场取得的并经培养的菌种。每个周期结束后分别测定细菌、真菌和pH值等。样品变质指标为:细菌总数>107个/ml,真菌总数>103个/ml。试验条件:(1)试验室:符合生物试验要求。(2)仪器设备:通气装置、pH 计、生化培养箱、菌落计数器和接种试验台等。(3)金属加工液:采用硬度为100~150mg/L(碳酸钙)的水稀释乳化液浓缩液,稀释倍数为20。(4)评定样品:在金属加工液中加入各种抗菌剂,见表1。(5)菌种:从现场取得变质的金属加工液,于上述金属加工液中培养至细菌总数>5 × 108 个/ml,真菌总数>104个/ml。
现场应用试验
现场应用试验于1997年夏季在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复合抗菌剂以0.10%的剂量加入到乳化液和合成液中,各在两台磨床上进行了使用试验,定期监测细菌和真菌数量、pH 值、外观变化和防锈性能(一级铸铁,35±2℃,48h,单片)。 表1 评定试样
编号 | 抗菌剂类型 | 浓度(%) | 备注 | 1 | 含氮杂环化合物Ⅰ | 0.07 | 参照厂家推荐浓度 | 2 | 含氮杂环化合物Ⅰ | 0.10 | 3 | 含氮杂环化合物Ⅱ | 0.13 | 4 | 含氮杂环化合物Ⅱ | 0.19 | 5 | 含硫化合物 | 0.016 | 6 | 复合抗菌剂 | 0.10 | 0.07%含氮杂环化合物Ⅰ+0.016%含硫化合物+少量稳定增效剂 | 7 | 无 | - | 纯金属加工液 | 3 试验结果分析
1) 抗菌剂的抗菌性能
对表1所列抗菌剂进行抗菌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的细菌和真菌总数、变质期来看,不加抗菌剂的7号样品对细菌和真菌都没有抑制作用:各种抗菌剂对细菌或真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1~4号样品都是真菌先超过变质指标,说明含氮杂环化合物Ⅰ和Ⅱ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真菌的抑制作用:并且2、4号样品的变质期分别比1、3号样品长,说明在选定的剂量范围内抗菌剂的剂量高其抗菌效果更好。(2)5号样品是细菌超过变质指标,真菌在6周内无明显增长,说明此含硫化合物对真菌有好的抑制作用,而对细菌抑制作用不明显。(3)6号样品经过长达20 周的试验仍不变质。显然,氮杂环化合物Ⅰ和硫化合物复合使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极好的抑制效用。表2 试验室试验结果
编号 | 评定项目 | 始点 | 一周 | 二周 | 三周 | 四周 | 五周 | 六周 | 七周 | 八周 | 十周 | 十一周 | 十二周 | 二十周 | 变质期 | 1 | 细菌总数,个/ml | 5×105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6×105 | - | - | - | - | - | 6(周) | 真菌总数,个/ml | 3×103 | <102 | <102 | <102 | <102 | 2×102 | 1×104 | 5×104 | - | - | - | - | - | pH值 | 10.02 | 8.90 | 9.00 | 9.09 | 9.06 | 9.06 | 8.94 | 8.96 | - | - | - | - | -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油 | 油块 | 油块 | - | - | - | - | - | 2 | 细菌总数,个/ml | 3×105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 | 12(周) | 真菌总数,个/ml | 2×103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8×103 | - | pH值 | 10.09 | 8.91 | 9.03 | 9.08 | 9.06 | 9.16 | 9.24 | 9.37 | 9.44 | 9.41 | 9.40 | 9.20 | -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油 | 油 | 油块 | - | 3 | 细菌总数,个/ml | 5×105 | <102 | <102 | <102 | <102 | 1×106 | 6×106 | - | - | - | - | - | - | 4(周) | 真菌总数,个/ml | 2×103 | <102 | <102 | <102 | 2×103 | 3×104 | 6×104 | - | - | - | - | - | - | pH值 | 9.97 | 8.90 | 8.97 | 8.90 | 8.87 | 8.77 | 8.97 | - | - | - | - | - | -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油 | 油块 | 油块 | 油块 | - | - | - | - | - | - | 4 | 细菌总数,个/ml | 2×105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 | - | 10(周) | 真菌总数,个/ml | 2×103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2×104 | 2×104 | - | - | pH值 | 10.11 | 8.91 | 9.01 | 9.09 | 9.02 | 9.20 | 9.26 | 9.37 | 9.42 | 9.34 | 9.24 | - | -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油块 | 油块 | - | - | 5 | 细菌总数,个/ml | 3×106 | 1×107 | 3×106 | 5×106 | 8×106 | 7×106 | 1×107 | - | - | - | - | - | - | 1(周) | | 真菌总数,个/ml | 1×103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4 | - | - | - | - | - | - | pH值 | 9.95 | 8.56 | 8.66 | 8.71 | 8.67 | 8.82 | 8.70 | - | - | - | - | - | -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油 | 油 | 油 | 油 | - | - | - | - | - | - | 6 | 细菌总数,个/ml | 3×105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20(周) | 真菌总数,个/ml | 1×103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pH值 | 9.95 | 8.90 | 8.98 | 9.00 | 9.03 | 9.14 | 9.21 | 9.36 | 9.34 | 9.41 | 9.36 | 9.36 | 9.38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未变 | 7 | 细菌总数,个/ml | 4×106 | 1×107 | 1×107 | 1×107 | - | - | - | - | - | - | - | - | - | 1(周) | 真菌总数,个/ml | 1×103 | 1×103 | 2×103 | 3×103 | - | - | - | - | - | - | - | - | - | pH值 | 9.03 | 8.43 | 8.65 | 8.46 | - | - | - | - | - | - | - | - | - | 外观 | 未变 | 未变 | 油块 | 油块 | - | - | - | - | - | - | - | - | - | 表中:“油”是指乳化液析油:“油块”是指乳化液析油并出现块状物。 | 由表2还可看出,乳化液的外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微生物的繁殖情况。接近变质期时,都有析油现象出现:当真菌总数超过变质指标时,乳化液中出现块状物。乳化液中的基础油和各种添加剂都是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当乳化剂被微生物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乳化液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因此析油。另据文献报道,真菌的大量繁殖导致块状物产生,这些块状物易堵塞机床的冷却液循环管线和滤网,要彻底清理这些含大量真菌的块状物很困难。因此,应严格控制真菌数量,或在大量出现块状物之前就更换金属加工液。
3) 复合抗菌剂的现场应用
对上述试验筛选出的复合抗菌剂进行了现场应用试验,未加抗菌剂的合成液和乳化液的pH值分别为10.10和8.94,加入0.1%复合抗菌剂后的pH值分别为10.13和9.59。未加抗菌剂的合成液在使用三天后,pH值为8.20,细菌总数为4×107个/ml,真菌总数为40个/ml,防锈性能不通过。未加抗菌剂的乳化液使用6天后,pH值为7.76,细菌总数为4×107个/ml,真菌总数为5×103个/ml,防锈性能不通过。复合抗菌剂的现场应用试验结果见表3。表3 复合抗菌剂的现场应用试验结果
编号 | 评定项目 | 始点 | 一周 | 二周 | 三周 | 四周 | 五周 | 六周 | 七周 | 1 | 细菌总数,个/ml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 | <102 | 9×102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 | <102 | <102 | pH值 | 9.94 | 9.67 | 9.60 | 9.82 | 9.79 | - | 9.70 | 9.80 | 防锈性能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 | 通过 | 通过 | 2 | 细菌总数,个/ml | - | <102 | <102 | 3×103 | - | 5×103 | <102 | - | 真菌总数,个/ml | - | <102 | <102 | <102 | - | <102 | <102 | - | pH值 | - | 9.75 | 9.78 | 9.67 | - | 9.68 | 9.68 | - | 防锈性能 | -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 | 通过 | 通过 | - | 3 | 细菌总数,个/ml | <102 | - | 1×105 | <102 | 4×104 | 1×105 | - | 2×102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 | <102 | 8×102 | 4×103 | <102 | - | <102 | pH值 | 9.40 | - | 8.96 | 9.45 | 9.23 | 8.92 | - | 9.27 | 防锈性能 | 通过 | -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 | 通过 | 4 | 细菌总数,个/ml | 4×102 | - | <102 | 3×102 | 1×105 | 4×106 | 3×107 | -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 | <102 | <102 | <102 | <102 | <102 | - | pH值 | 9.34 | - | 9.36 | 9.12 | 9.03 | 8.95 | 8.57 | - | 防锈性能 | 通过 | -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 | 编号 | 评定项目 | 八周 | 九周 | 十周 | 十一周 | 十二周 | 十三周 | 十四周 | 十六周 | 1 | 细菌总数,个/ml | <102 | <102 | 3×103 | - | <102 | <102 | - | -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102 | <102 | - | <102 | <102 | - | - | pH值 | 9.71 | 9.88 | 9.83 | - | 9.88 | 9.89 | - | - | 防锈性能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 | 通过 | 通过 | - | - | 2 | 细菌总数,个/ml | <102 | - | <102 | - | 4×103 | - | - | -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 | <102 | - | 3×102 | - | - | - | pH值 | 9.76 | - | 9.72 | - | 9.82 | - | - | - | 防锈性能 | 通过 | - | 通过 | - | 通过 | - | - | - | 3 | 细菌总数,个/ml | 3×104 | 4×105 | 1×104 | - | 8×103 | - | 5×103 | 1×104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102 | <102 | - | <102 | - | <102 | <102 | pH值 | 9.29 | 9.19 | 9.27 | - | 9.27 | - | 9.56 | 9.26 | 防锈性能 | 通过 | 通过 | 通过 | - | 通过 | - | 通过 | 通过 | 4 | 细菌总数,个/ml | 1×102 | 8×104 | - | 5×105 | - | 4×105 | - | - | 真菌总数,个/ml | <102 | <102 | | <102 | - | <102 | - | - | pH值 | 9.05 | 8.90 | - | 8.81 | - | 8.31 | - | - | 防锈性能 | 通过 | 通过 | - | 通过 | - | 通过 | - | - | 注:编号1、2 为合成液:3、4 为乳化液:在试验期间,1~4 号样品的外观无明显变化,即无严重析油和块状物等现象出现。 | 从上述试验结果来看,未加抗菌剂的合成液和乳化液使用不到一周,防锈性能都不通过,细菌总数都达4×107个/ml,乳化液的真菌总数达5×103个/ml,操作工人基本上每周更换一次加工液。加入0.1%复合抗菌剂后,连续使用三个月各项指标基本正常(试验仅进行三个月是因为加工屑等沉积于液槽,需清理),其中:(1)细菌总数基本上控制在1×106个/ml 以下,仅4号样有一次高于1×107个/ml,但防锈性能和外观都正常,这可能与取样方式等偶然因素有关。(2)真菌总数基本上控制在1×103 个/ml以下,仅3号样有一次高于1×103个/ml,但防锈性能和外观也都正常。(3)防锈性能都正常:外观也无明显变化。(4)加入复合抗菌剂后,乳化液的pH值略高:在三个月的使用期间,合成液和乳化液的pH值都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而未加抗菌剂的合成液和乳化液在变质后,pH值都明显下降,这是因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多为酸性物质,因此监控pH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微生物繁殖的情况。
对比复合抗菌剂的试验室试验和现场应用试验结果,在20周的试验室试验中,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都小于102个/ml:而在三个月的现场应用试验中,细菌总数和真菌总数虽能控制在一定范围,有时却高于102个/ml,这说明现场比试验室试验条件苛刻。
4 结论
试验室试验表明,不同类型的抗菌剂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效果不同,含氮杂环化合物Ⅰ、Ⅱ对细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其中Ⅰ更好些:含硫化合物对细菌的抑制效果较差,而对真菌的抑制效果较好:含氮杂环化合物Ⅰ和含硫化合物复合使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对细菌和真菌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金属加工液的外观变化在一定程度能反映微生物的繁殖情况。
现场应用试验表明,复合抗菌剂延长乳化液和合成液的使用寿命达十倍以上。
3/29/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