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从丹麦“能源模式”看低碳经济特征
2006年以来,丹麦政府和公众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界对未来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保持了资金和人力投入,商业化进程在加速。尽管如此,目前丹麦社会还并未把“低碳经济”作为公共议题加以讨论。本文试从丹麦建立绿色能源模式的角度,对“低碳经济”作粗浅探讨。
1.丹麦的绿色能源模式
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范围的石油危机对丹麦冲击较大,当时丹麦是完全依靠石油进口的国家。从那时起,丹麦将能源安全置于特殊地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泱能源安全和有效供给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布伦特兰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摆到了世人面前。丹麦在此阶段日益重视环境问题并综合考虑环境和能源政策。
1988年丹麦政府制定能源行动计划,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综合考虑农业、运输、能源和环境等协调发展基础上,制定了多部门参与的行动计划。
1990年以后,丹麦政府相继推出名为“能源2000”和“能源21”的国家计划。新的政策着眼点包括:一是提高能源供应效率,扩大热电联产;二是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替代煤和石油消费;三是鼓励最终消费者节约能源。
20世纪90年代,丹麦遵从欧盟减排目标,以在成员国内部承诺二氧化碳(CO2)减排21%为国家目标,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控制CO2排放并收到了预期效果。如丹麦1990年CO2排放约6100万吨当量,到2004年以后,已减少到约5100万吨排放当量的水平,即已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万吨当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了16.4%。丹麦政府认为,在目前技术水平下,持续努力可确保2008—2012年中实现减排21%的目标。2003年丹麦公布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4吨。
经过约30年的努力,丹麦优化了本国能源结构,减少了化石燃料的消费总量和CO2排放总量,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重。丹麦绿色能源模式可从若干侧面描述如下:
(1)有一个兼顾能源供给、环境友好、经济增长和CO2排放趋向减少的能源体系。统计数据显示:丹麦过去30年中GDP增长达160%,而总能耗仅有微小增加,同期CO2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约17%。国家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2)持续优化能源结构。自1980—2005年,丹麦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石油和煤消费量均减少了约36%,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20%,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15%,风电发电量占全部电力消耗的约20%。
(3)拥有一批绿色能源技术。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的政策目标下,丹麦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绿色能源产业,常规的支撑技术包括:清洁高效燃烧、热电联产、工业化沼气、风电和建筑节能等。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尚在开发和试验的新技术有:第二代生物乙醇、燃料电池、新型太阳能电池、海浪发电等。
(4)建立了有利于技术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丹麦较早地结合环境保护需要来考虑能源发展问题。政府曾设立“能源与环境部”以突出这种综合职能。除制定特别法令和不同阶段的行动计划外,政府也以税收激励措施和价格调节机制发展绿色能源。目前,由政府、企业、科研、市场等关联和互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在社会立法和政府政策的框架下,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了对能源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中小企业则积极投入新技术商业化进程;一些大企业的基金会,如:嘉士伯基金、丹弗斯基金会等,往往对科研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提供财务支持;政府的税收激励和价格补贴措施,则与市场机制相呼应,确保新技术被消费者接受。
2.从丹麦能源模式理解低碳经济
丹麦经过约30年努力,逐步建立今天的绿色能源模式。这个过程既得益于其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也得益于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决策机制。如果说,低碳经济代表了经济发展的一种未来形态,我们或可从丹麦能源模式解读低碳经济的若干特征。
(1)低碳经济内涵源于全球气候变化和CO2减排
自从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第三次报告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议题。科学界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引发的经济社会负效应、甚至灾难性的后果。基于此,科学界的眼光也转向气候变化导致的经济影响:
——由于温度上升、冰盖加速融化、海平面升高等导致的地区性极端气候和自然灾害—洪水、暴雨和疾病等,直接给国家或地区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发展绿色能源、改进生产方式和提高效率的过程,需要开发新的能源和生产技术,将有更多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成本将会增加。低碳的经济也意味着高技术、高投入和高成本的经济;
——气候变化问题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将会受到抑制。减少CO2排放量已经广泛但不同程度地纳入人类的发展目标,碳基燃料趋向减少和被替代,人类正调整自己的行为并造就新的经济活动形态。
(2)低碳经济代表了部分工业化国家的未来期望
2007年3月欧盟领导人峰会提出3个20%目标(CO2减排、总能耗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突出了欧洲积极进取的形象。丹麦作为欧盟成员国,对后京都时代CO2减排问题表现出很高热情。在4月主持了第三届亚欧环境部长会议之后,丹麦政府又宣布将作为东道国举办2009年联合国全球气候变化大会。
丹麦代表了欧盟工业化国家的一种类型,其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以服务业和对外贸易为经济支柱,本国制造业和高能耗产业比重很小,经济运行规范、社会福利水平高。其经济活动常规表现为高效率低增长率(1%~2%),公众环境意识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从现有生活水准出发,一个能源供给安全和自然环境标准更高的社会形态,更符合他们的期望。
(3)低碳经济的技术基础是绿色能源和环保技术
丹麦案例显示了支持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3个支柱:一是用绿色能源(即环境友好的能源)替代传统的以化石燃料为主体的能源;二是公众的环境观念普遍加强、产业建立了环保规范、企业愿意采用环保技术;三是政府运用税收价格机制确保稀缺资源(如淡水等)得到合理使用。
丹麦北部一个名为弗里德瑞克斯港的城市,正在成为一个全部依靠可再生能源提供居民能源消费的新型城市。它也将是世界上第一个不再引起“全球变暖效应”的城市。一个集成的能源供应系统将为城市的25 000居民提供全部能源消费需求:用电、供热和交通动力,其中包括一个由6台4兆瓦风机组成的风力电站。该市市长埃瑞克表示,我们将成为丹麦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我们会让人们看到,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是能够做到的。我们要找到多种可再生能源的组合方式,并且告诉人们改变某些旧习惯,学会代化地使用能源。
(4)低碳经济派生了新的活动形式和技术标准
既然发展的前景是所谓低碳经济,那么人们的基本生产和消费活动将联系于某种“碳标志”,“低碳”也代表了某种技术水准。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易于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生产和消费处于“高碳”水平,则可能受到某种约束或限制。引申到更大范围来说,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活动中的“碳标志”而再次拉开差距。
在这样一种标准下,那些更多使用常规化石燃料的、从事大规模生产和制造活动的发展中国家显然处在“高碳”经济阶段。而要摆脱这种“碳约束”,他们将不得不转向工业化国家以寻求获得所需的低碳技术。
此外,就经济活动本身而言,因为以碳为标志的活动普遍存在,这为“碳市场”和“碳交易”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和驱动力。
如上所述,尽管丹麦还没有把“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的远景目标摆放在公众面前,但从丹麦现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水平和绿色能源模式看,它的确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低碳经济”的若干特征,说它是低碳经济的早期形态也不为过。
基于这个估价,我们有必要继续跟踪考察这个北欧的案例,从而充实我们对低碳经济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3/19/2008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