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类产品尤其是日用膜类产品在发达国家所受到的海外进口竞争最厉害;门窗等异型材,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开始给包括美国在内的同类型产品生产商形成了竞争压力,但是由于这些低价产品大多填料量太高而二氧化钛含量过低,甚至有的还含铅而受到阻碍,运输成本也是受阻的原因之一;由于严格的片材边角料回收政策使得海外制造商无法承受,片材是发达国家目前尚未感到进口产品压力的唯一产品。但是也有厂家在进军墨西哥等低成本地区,并在调研中国建厂的可能性。
当然膜类产品所面临的境遇并非完全相同。高透明度、共挤医药及食品包装膜特别是阻隔膜、还有类似道化学的那种信封窗口片材和自粘膜由于技术特殊或严格的法规(如FDA)和环保要求而尚未面临像样的竞争。由于长途运输原因而竞争地位较好的有:热收缩膜,缘于对集装箱内的温度敏感;缠绕膜,由于体积重量比很大,运费大而成本提高较多,另外产自亚洲的缠绕膜质量也大大低于要求。 (图片)
图 1: 普通膜类,由于原料成本和运输成本问题,出口市场并不被看好总体来说,产自亚洲的各种膜类同发达国家的要求相比质量都较差。有些除了膜本身质量差之外,印刷质量问题及印刷化学物质超标也是阻碍进口压力上升的因素之一。美国一干洗行业分销商从远东进口了一批定制印刷服装袋,由于印刷油墨的化学品严重超标,袋子刺鼻的气味使消费者无法接受。该分销商拟交给某塑料厂破碎回收造粒,由于化学污染过于严重而被工厂拒绝。因此这批货物的处理却成了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跨国公司会在发达国家和低成本地区采用不同的策略适应当地的市场。他们在墨西哥按照北美的标准生产各种日用膜产品,如包装咖啡、农产品、宠物食品、调味品、小吃、饼干糖果和袋装果汁等等。
面对来自中国和韩国低于欧美当地价格50%以上的印刷包装产品,德国的诺德尼亚公司在中国和马来西亚设立了两家吹膜工厂以较低的价格满足欧美用户的质量要求,而这些客户由于对质量的担心原来都不愿意购买本土以外的低价产品,而购买诺德尼亚的产品就会感到放心。(图片)
图 2: 多层共挤的特殊膜类,一般放在本土生产日本东丽塑胶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也设有吹膜工厂作为部分本地产品的补充。而本地则生产阻隔功能产品和超薄产品。
也有一些公司视制造基地的迁移为契机。一家大型缠绕膜生产公司认为,既然他们的客户或者客户的客户在远东或中东建厂,那么他们也会跟进,因为原本此地的客户就不存在了。因此他们也打算在相同地区建厂。
克鲁克纳在泰国设厂生产标签收缩膜,这是该公司在亚洲的第一家收缩膜工厂。它的用意在于东南亚地区由于其它制造基地的迁入而对此类产品需求的增长。同时也让全球著名品牌商在那里同样能得到高质量的包装膜。
比密斯在明尼苏达的工厂也是这种模式,如果他们的医疗产品生产客户移师海外,他们就把包装膜工厂也建在客户附近。食品包装领域也是如此,它拥有56家工厂遍布全球,主要供应当地所需的包装膜。而其7和9层的阻隔膜专利技术生产则仅放在北美和欧洲生产。(图片)
图 3: 由于成本和质量问题,目前美国进口型材的速度增长缓慢异型材由于其运输上的问题而向发达国家出口受阻,但是低成本地区产品进口的压力也开始显现。为降低成本,美国出现了用中国产主框架型材与美国产小型材相结合的塑窗产品。但中国产型材一般碳酸钙填料量过高而二氧化钛和抗冲改性剂填充量仅为美国产品的一半,由于两者变形量不一,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会形成窗框翘曲,在寒冷地区气候下主框架会退色和脆裂。含铅产品当然就更成问题。美国一些厂家表示为了不危及塑窗的声誉和这个行业多年来所建立起来的质量水平,联合起来抵制中国同类产品的进口,因此在美国这些低质量产品的进口不会增长很快。
整窗的组装属于劳动密集范畴,但似乎欧美同行对整窗进口的冲击不大担心。因为按照欧美的标准,一樘窗户的基础组装需要80种不同型材才能满足需求,原在远东的制造、组装链在较短的订单要求时间内是无法完成的。
挤出类产品不论是膜类还是型材,质量和运输费用是阻碍制品向发达国家出口的主要因素。由于远东运往发达国家的货物大多体积/价值比大大高于返回时的运输,受此影响的运费差异和货箱供需矛盾更加剧了这一阻碍。对于挤出类产品,发达国家同行的策略一般是,保持自身高品质产品,利用市场淘汰低劣进口产品;跟随原有客户在海外设厂,利用当地资源减低成本。
结论
总体来看,发达国家塑料制品制造商的战略主要是“避其锋芒,敛练内功、另辟蹊径”。这实质上就是企业基于正确的竞争观念、市场理念而形成的战略、战术调整。
他们不是以牺牲企业的盈利和员工的收入为代价来比拼价格,也不仅仅是像上世纪大多数日本企业那样用各种方法挖掘内部潜力、把每个员工的效率提到极限,将运营效率提高到极致而争取一段时期的价格优势,而是进行战略调整。因为上述两种方法到头来还是回到价格竞争的起点上。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正和博弈(positive-sum competition)的观念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已比较成熟。市场竞争与政治和战争不同,“有你没我”、“两败俱伤”的个案是越来越少见了。相当多的竞争对手努力追求正和的效果,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而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的我们,许多观念还是比较原始的,比如在国际和国内市场均大打恶性的价格战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低级策略。从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来讲这种原始竞争对博弈双方都没有好处,其结果充其量就是零和(zero-sum)甚至成为负和(negative sum)。
1/25/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