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络经济条件下组织会随环境发生相应的变革,本文从网络经济环境和我国的实际出发,对基于网络制造的组织分别从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了浅析,从交易费用低廉的制度安排、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机制、组织结构、组织生态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网络经济;收益递增;企业公民;虚拟化;弹性
一、背景分析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把整个社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新的经济领域,网络技术正在使经济活动方式发生极大的变化,促使全球经济一体化,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经济”。我国学者乌家培认为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的一个别称或特称。数字经济、比特经济、知识经济、智能经济、后工业经济、新经济等等都是对信息社会经济的不同称谓。这些称谓都是从某一个特定方面来反映这一经济的特征的。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尤其是因特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他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去认识:
从经济形态这一最高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有别于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由于所说的网络是数字网络,所以它又是数字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中,信息网络尤其是智能化信息网络将成为极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
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就是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网络产业,既包括网络贸易、网络银行、网络企业以及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又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网络设备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生产和提供等经济活动。这就是目前信息产业界人士所说的互联网经济,它可细分为互联网的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商务层。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企业营销、居民消费或投资的微观层面看,网络经济则是一个网络大市场或大型的虚拟市场。
网络经济的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的。随着网络市场的扩大,网络产业的发展,表现为全新经济形态的网络经济也就必然水到渠成。用Shapiro与Varian的话来说,在网络经济中,经济学家“寻求的是模型,不是潮流;是概念,不是词汇;是分析,不是比喻。”一个是高固定成本(或高沉没成本)、低边际成本,一个是网络的外在性,再一个是价格歧视。三者结合在一起即决定了新经济的基本特点。然而,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经济学界至少已达半个多世纪了。如1956年,Bain(贝恩)就指出过,若一个产业的固定成本或沉没成本很高,就会形成进入门槛。1991年,伦敦经济学院教授John.Sutton出版了专著《沉没成本与市场结构》(“Sunk Costs and Market Structure”,MIT,1991年),从外生与内生两个角度研究了高沉没成本(如研发成本)在高新产业中的决定。1998年,已身为哈佛大学经济系的访问教授的Sutton又出版了《技术与市场结构》(“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MIT,1998年),专门从技术上沉没成本的投入结构考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产业的演化与绩效。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的青年教授的Carl.Shapiro就对“网络外在性”作过系统的经济分析,他与Katz合作发表于1985年与1986年的论文(见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4)822-841,与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6年)就专门讨论了在存在网络产品之间的兼容性与非兼容性时,高新技术的发明与采用所受到的影响。而Hal.Varian在《产业组织手册》(“Hand 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与同Shapiro联手的《信息规则》(“Information Rules”)中,对价格歧视理论(差别定价)、网络定价等都有精辟的阐述。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对在基于网络制造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进行浅析。
二、基于网络制造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制造模式应运而生。狭义而言,基于网络的制造是指企业内部的网络化(Intranet),以实现制造过程及制造过程与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的集成,或者通过计算机网络(Extranet)远程操纵异地的机器设备进行制造。广义地说,基于网络的制造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如Internet)搜寻产品的市场供应信息、搜寻加工任务、去发现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进行产品的合作开发设计和制造以及产品的联合销售等,即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生产经营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合作,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利用、实现异地制造。笔者所说的基于网络的制造就是指后者。基于网络的制造能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能根据需要迅速地与其它企业组成联盟进行产品的协同设计和制造。组成联盟的各个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最短的时间制造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提供用户需要的服务。基于网络的制造是网络经济时代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如敏捷制造、及时生产(JIT)、柔性制造等都是基于网络制造的实现形式。基于网络的制造是网络经济与管理组织中的一种制造模式,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制度安排。基于网络制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1)智能化
网络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种形式,网络经济的发展不再完全靠物质资源,也不主要靠劳动力资源,而是靠知识、信息和智力。在网络经济中经济活动的基础是知识和信息,产品中知识和智力的含量提高,知识资源在企业资源中的比重增大,各种经济活动日益智能化。
(2)全球化
随着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空间的距离在缩小,数字地球村正在形成,经济活动越来越摆脱国界的限制而趋向全球化,组织无边界化以及本土化随之应运而生,各种经济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合理优化配置,并形成全球统一大市场。
(3)开放化
全球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建立在全球信息网络基础结构之上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也是开放的而不是孤立封闭的,各种经济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共享,实现优势互补,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相互渗透。
(4)快速化
通过基于网络的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各种信息和资金可以在全球范围以“光速”流动,经济活动的速度加快,效率提高。
(5)数字化和虚拟化
随着全球信息基础结构的建立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空间正在形成,各种虚拟商店、虚拟银行、虚拟企业等不断出现,经济活动将主要在网络空间中进行,经济活动呈现虚拟化和数字化。
三、基于网络制造的经济学分析
1、交易费用低廉的制度安排
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引入了交易费用来说明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把企业组织和交易费用联系起来探讨企业存在的原因。交易费用理论并被用于社会经济制度变迁的分析。所谓交易费用是指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在市场中交易费用就是利用价格机制的费用,它包括为完成市场交易而搜寻并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付出的费用、谈判和签订契约的费用及监督和维护契约的费用等。形象地说交易费用就是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不同的交易机制。市场以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企业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企业和市场可以相互替代。企业用内部化的、行政方式的资源配置取代市场交易以消除市场交易的不确定性,用企业管理成本取代市场交易中的信息搜寻费用和契约费用。交易费用的比较决定企业的存在。当市场交易费用高于企业内部交易费用时,企业可以用内部化的行政方式配置资源来内化市场交易,从而获得比市场更高的效率。但企业不能完全取代市场,因为企业运行管理会产生管理费用。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费用越高,因此企业扩张有边界限制。当企业内交易的边际费用等于市场交易的边际费用或扩大企业规模内化市场交易所节省的费用等于管理费用的增长时,企业规模达到平衡点。交易费用理论认为,市场的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市场上的信息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而人的理性要受到所能接收到的信息量的限制,因此市场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由于市场上作为理性基础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以及市场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人的本性中潜在的损人利己行为就有可能发生,因此市场中的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为了顺利达成交易,就要增加谈判的次数、细化契约的条款和加强契约的监督、检查,从而使交易费用增加。
在互联网络出现以前,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一般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同时为了降低合作的交易费用,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一般较为稳定,并常以组建企业集团、互相参股、控股等方式强化合作关系,使这种外部化的市场交易带有内部化的特征,企业主要是通过扩大产品的生产批量和生产经营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和管理费用,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而网络中的信息在客观上是对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会主义倾向的发生。在网络中,信息传播非常迅速、信息的获取非常方便,企业在网上寻找合作伙伴时搜索并获得所需信息的费用很低,企业可以在网上展示自己的设计制造能力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对方可以像亲临现场一样。双方的谈判也可以在网上如同面对面一样地进行,免除了来回奔波之劳,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样在合作过程中,各方可以在网上进行互动讨论,协调各方的设计制造等问题。因此,基于网络的制造模式使企业进行合作的交易费用得到很大的降低,不必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用内化市场交易或用准内部化的方式,企业只需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优势的发挥,而将其它业务通过外部化的市场交易交给合作伙伴去完成。由于企业的核心优势得到充分的发展,遇到适合自身优势的市场机遇或有新的产品创意时,企业可以随时调整合作战略,与新的合作伙伴结成联盟,迅速占领市场,因此具有更大的柔性。而现在的市场总体而言已经是买方市场,产品变化很快,企业竞争的主要措施应是以灵捷和柔性的生产组织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基于网络的制造正是适应这种变化快速和不确定性市场的制造模式,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2、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机制
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所谓边际收益递减是指当生产要素的投入增至一定极限后,收益的增量将会逐渐递减,直到最后使收益绝对地减少。这显然是一种负反馈机制。
(1)基于网络的制造是一种正反馈机制。因特网本身是一种正反馈的发展结果,具有自增强、自组织的性质。网络经济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由于网络中信息的无限性和人的认知空间的有限性,网络中的企业要想方设法把客户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站点上来,对客户注意力的争夺就是对市场的争夺,谁能吸引较多的注意力谁就能占有较大的市场、获得较大的效益,因此网络经济是收益递增的。而谁吸引了较多的客户注意力谁就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客户注意力、获得更大的效益。因此,注意力经济效应进一步强化收益递增,形成胜者通吃的局面。作为网络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基于网络的制造也具有注意力经济效应,呈现出收益递增的正反馈机制。
(2)基于网络的创建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实施基于网络制造的企业由于面向全球大市场,采用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专注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育和发挥,通过全球集成制造的大成组技术大大提高产品的批量,在各自的核心能力方面,企业不仅可以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各种消耗和费用,而且企业在核心能力方面的经验可以使企业获得设计和制造能力方面的优势,而使产品成本进一步降低,因此基于网络的制造能使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3)基于网络的制造具有范围经济效应。所谓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经营若干个不同的项目时,由于共用某些核心资源而大幅度节约成本,取得较单独经营某个项目更大的收益。基于网络的制造中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核心优势能力,加上网络的优势,企业可以依托自身的核心优势与不同的企业结成联盟,实现产品生产的多样化,从而获得范围经济效应。
(4)基于网络的制造具有联合经济效应。基于网络制造的企业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与其它企业组成动态联盟共同面对市场,组成联盟的各方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和“1+1>2”的乘数效应,形成强大的竞争力,从而获得联合经济效应。
(5)基于网络的制造具有速度经济效应。所谓速度经济是指企业依靠加速交易过程而得到的流通成本的节约。速度经济实际上就是企业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很显然,基于网络的制造具有速度经济效应。
四、基于网络制造的管理学分析
由于网络经济的最基本特点是主观资源的有限性与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使得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前提“稀缺性规律”的公理体系改写为“主观稀缺性规律”。主观稀缺性是指:在网络时代,相对于信息供给的无限性而言,人们消费信息的能力资源总显不足,信息的需求函数总是小于信息的供给函数,即DI=f(d1,d2,d3,…,dn)< SI=f(s1,s2,s3,…,sn),主观资源主要包括:注意力(眼球经济)、操作力(动手经济)、语言力(语言经济)、倾听力(耳朵经济)、语音力(嘴巴经济)、选择力(快速决策经济)。无论是有效信息不灭定律、摩尔定律还是边际效用递增规律,都给相应的管理活动带来了挑战,基于网络的制造活动需要相应的管理变革主要体现为:
(1)组织机构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
计算机和网络延伸了人的大脑,使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加大,高层管理者可以和执行者之间建立直接的互动联系,中层管理机构甚至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使组织机构扁平化,而每一个脑力劳动者将是企业的基本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自由组合,使组织网络化,企业的制造、设计、研发、销售等都可网络化,在竞争的同时引进合作机制,建立动态的联盟,组织的人员、团对可虚拟化。
(2)经营直接化和角色模糊化
计算机网络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可以建立直接的联系,而使中间商失去市场,并密切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意见加入生产过程而成为部分生产者,模糊了生产者和消费者间的界限,企业的管理活动将关注整条价值链的核心活动,进行“价值在造”。
(3)产品个性化与技术最优化
由于大量使用计算机技术,使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以多品种、小批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迎合消费者个性化需要的定制生产将取代过去的大量生产方式,企业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等整个活动更需“弹性化”,敏捷制造、及时生产(JIT)、柔性制造、快速反应、系统服务等都需引入企业相应的管理范畴。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快速和获取的方便容易,使不同地域的企业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各个企业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好的企业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
(4)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由于在网络的条件下,一方面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组织的无边界化和外部环境竞争的日趋激烈化,组织内员工多样化与多元化的出现,跨文化管理及本土化的运作等等都需要企业站在利益相关者的角度,使整体利益最大化并能协调发展,组织的“生态系统”应健康的成长。
五、总结
组织的成长与发展不仅要从内部培育竞争优势,还需从外部获取竞争优势,基于网络制造的组织应在合理的制度安排、外部有效协作,对内、外资源的整合,灵活快速的反馈等基础上不断向前健康发展与成长,在优化整体价值并提高附加价值的同时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11/16/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