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名誉主席 宋健 一、制造业创造了人类
考古学有证据说明,随着狩猎和采集技术的改进,人们制造的工具日趋精细,种类越来越多,出现了有组织的石料开采和加工,形成了原始制造业。还有证据表明,中国的元谋人(17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非洲人早在160万年前即开始用火。饮食的改善,有利于脑的发展。按生物学“用得多的器官进化快”原理,伴以营养的丰富,人类的脑容量逐步增大。脑容量增长的同时,大脑皮层褶皱面积也不断增大,现代人为1700~2200平方厘米,是黑猩猩的3倍。至于人类从采集狩猎转向耕作和畜牧,那已经很晚了,属1~2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事。
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即原始的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古猿进化的改辙,驱引他们用脑思维,脑容量增大,经选择遗传而与猿类分离,变成堂堂直立的人类,从而迈上了艰难漫长通向文明的进化之路。这已是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社会学等科学界的共识。恩格斯说得好:“直立和劳动创造了人类,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动物所做到的最多是搜集,而人则从事生产。”
总之,原始的工具制造是人类社会制造业的最早萌芽。
二、制造业是产业革命的主力军
18世纪的产业革命和接踵而来的电气化运动,从瓦特发明蒸汽机(1765年)算起已延续了240年。这场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伟大变化。在发达国家,水能、化石能和电力完全代替了人力、畜力,千万种机械代替了手工劳动,农业全面实现了机械化,批量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大工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和规模,形成了工业社会文明的主体。到20世纪上半叶这场革命已在一批工业发达国家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这些科学发现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对18~20世纪的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都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然而,历史记录也清楚表明,有悠久历史的制造业的进步是产业革命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推动产业革命的主力军,也为科学发现提供了最可靠的实验手段和知识源泉。
考古发现表明,早在100~50万年前的古石器时代就有用卵石、兽骨、牛角、象牙等制造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如刀、斧、锯等。5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已有制造业分工,批量生产比较精致的木、角、骨制工具,刀、锥、凿、针、矛、镞等,还有批量生产的陶器。
考古发现的结论是,青铜时代开始于5000年前,炼铁技术开始于4000年前。中东发现了公元前2500年的炼铁炉。战国时代中国有铁制兵器和农业工具。汉代在河南荥阳建有大炼铁场,有两座炼铁炉。欧洲的采矿和冶炼技术比中国晚1000多年。欧洲最早的炼铁高炉建于公元1380年(比利时)。德国于公元970年开始采铁矿,用煤冶铁是公元1198年。公元1500年意大利达·芬奇发明车床。可见,在产业革命以前,矿冶和制造技术在欧亚各国已相当发达。
产业革命的标志——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是在前人很多发明和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完成的。公元1629年意大利工程师布兰卡(Branca)发明用蒸汽推动风轮。1679年法国人帕蓬(Denis Papin)建造了第一台蒸汽锅炉。1689年英国人萨委瑞(Thomas Savery)用蒸汽机驱动水轮抽水。1700~1712年英国工程师纽柯门(Thomas Newcomen)发明了活塞式蒸汽机。1736年英国J·哈尔斯(Jonathan Hulls)制成蒸汽船。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冷凝器,使蒸汽出口温度降低,从而提高了热机效率。1788年瓦特又发明了离心调速器,使蒸汽机更为完善,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此前英国已有相当发达的纺织工业,用蒸汽机作动力。从1720~1795年,英国出口商品增长了4倍。可见,英国的制造业孕育和实现了瓦特的发明,后者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的进步,以后才传播到欧洲各国和英国殖民地美国。
工业革命的第二个高潮——电气化发生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以透平机为动力的大型发电设施和电力网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初。电力照亮了城市和农村,为工厂和矿山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强大动力,成为生产、交通运输、通讯等全面转向工业化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常称19~21世纪的电气化运动为第二次产业革命。追溯电气化运动的进程,可以看到与蒸汽机类似的经历。是制造技术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肇始了电的应用,而后才有了伟大理论——麦克斯韦电动力学理论的诞生。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巴丁(John Barden)、布拉顿(Walter H·Brattain,1902~)和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1910~)发明了晶体管,1958年制成第一台固体元件计算机,1959年制成第一块集成电路,1960年研制成功ALGOL和COBOL计算机语言,1964年IBM公司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建造了大型电子计算机序列360,以后出现了用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的微处理机(1971)、个人计算机(1977)、网络、多媒体、光通讯和微型机械。晶体管的发明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在短短的50年时间内,信息技术使生产制造、科研开发、社会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全面转向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
三、可靠的现代化
从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出发,中国举起双手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加入WTO,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契机。融入世界经济,加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以借鉴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会新的生产方式,提高进出口贸易额,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全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我们这样一个封闭得太久的社会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只要充分扬其利,小心避其害,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并不可怕。然而,如果以为一个落后贫困的国家能平等地融入世界经济,能得到别人所有的一切,你的也是我的,则全然是幻想。
社会的生产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在通常把经济构成划分为第一(农业)、第二(工业)和第三(服务业)产业。前两项都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产业,按照约定,包括农业服务、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交通运输和仓储、批发和零售,餐饮业、房地产、科研、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旅游、传媒、娱乐和金融等。不管一个国家如何发达,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有80%以上直接或间接与物质生产和消费密切相连。越是不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越高。尚处于贫困中的国家几乎全部经济活动集中在为社会提供衣、食、住、行、药品等生产和消费部门。
近300多年的世界历史告诫我们,在所有国家,工业化程度决定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工业部门中,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又占有中心地位。
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国防等各部门需要的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批量生产都要靠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自动装配线,工业机器人等以信息技术驱动的制造业工作母机,也要靠制造业的工程师们去设计、制造、供应和运行。实现工、农、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制造业光荣和艰巨的任务。
2001年中国工程院组织了25位院士和40多位专家对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作用、地位及发展趋势和对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了《新世纪如何提高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的研究报告》,于2002年7月向社会公布,摘要发表。
《报告》指出,处于工业中心地位的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法宝,是技术进步的主要舞台,是提高人均收入的财源,国防安全的保障,发展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没有先进的制造业去不断地、持续地武装、改造和提升各产业部门的装备和生产运行水平,实现对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什么现代化。即使是局部地、在个别领域里达到了现代最好水平,对整个国家和全社会那还是空心的,不可靠的、没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有些人口少的国家,有可能依靠独特的资源、产品或服务业的优势参与国际交换,换来外国的先进装备和服务设施,实现社会活动的现代化。个别成功的小经济体的精神可师,经验可鉴,其道难循。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现存的不平等、不合理的世界秩序中,没有自己的强大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和可靠的现代化是不可能的。
四、安全的现代化
人类还太年轻,资历毕竟太短。地球年龄46亿年,生命诞生于30亿年前,人猿分手约200万年,产业革命至今不到300年。信息产业的出现好像是今天早上的事。人类不能摆脱求生存、求发展、求安全这些基本需求。生物学家们屡屡观察到现代人类中出现与远祖相似性状的返祖遗传现象。社会性动物群体内外发生争夺领地、领导权和生活资源的残酷斗争到处可见。人类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世界远古史中充满了争夺和战争。近500年来,情况未变多少。
工业发达国家,总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首先用于武器装备,加强军事实力。英国产业革命以后,集中工业力量,建设成强大海军,横行全球。彼得大帝(1672~1725)18世纪初追学西欧的科学技术也首先用于武器制造。冷战期间以“相互确保摧毁”的军备竞赛著称。美国发展航天技术,公开要求建立天军,以控制全球乃至太空。
英国数学家和文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大学讲学时就提示过:中国和各列强的基本利益是不一致的,一致的情况是偶然的。中国应该自己团结奋斗,不能依靠别人。国际问题要靠得力的外交解决,以不惹疯列强为宜。
我们还要记住希腊人融入寓言中的智慧:与强人打交道要分外小心。他可以随意伤害你,还说不是故意的。
要求几百年前才开始理性思维并开始了解世界的人们在短期内都能懂得并接受“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前468~前376)这种美德是不可能的。爱因斯坦的观察值得注意:“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辛稼轩)。世事诡谲,天灾祸福,不测风云,总会发生。中国的睦邻善远政策是真诚的。但很多政治家们都担心,21世纪世界人口将增至100亿以上,人均资源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还要增加,利益冲突仍然会继续,恐怖主义和返古的野性分子还会出现,局部战争还要发生。
展望21世纪,为实现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完成工业化,建成一个民主富强、人民幸福的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建立巩固的,可信可靠的国防力量,才能预防和抵御可能出现的返古野性和愚昧,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障奋斗目标得以实现。建成可靠国防的根本保证是建立自己强大的、先进的制造业。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当代武器装备和战争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继续加强高技术研究开发,提高精密制造能力,提升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以保证中国能建造各种飞机、舰船、航母、导弹、雷达、微电子、通讯等各种民用和军用装备,建立和保持可靠的国防力量,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少一些浪漫,多一点实际;睦邻善远,不图对抗;赢得50年的时间,建成强大可靠的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根本保证。
11/14/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