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工业已经没有国界了吗?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吕政
兼析妨碍自主创新的几种错误认识
去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全面阐述了坚持自主创新,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任务和途径,是新时期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为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应该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观念加以辨析。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难以与发达国家争高低,应当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再从国际市场上购买我们短缺的资源和技术装备。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不拒绝、不排斥上述两种类型的发展模式。但是,必须看到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低端,一些地区的GDP虽然增长很快,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国民收入。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改善国际贸易条件,在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因此,认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必须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环境和条件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要实现这个目标,在今后五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应达到7.5%,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须保持在10%-12%。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资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属矿产等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都显著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条件下,要实现工业化,使13亿以上的人口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工业已经没有国界。工业无国界的说法似是而非。虽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导致工业生产过程没有国界,但是,在有国家存在的情况下,利益绝对是有国界的。作为科学实现形式的技术也是有国界的。否则,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和规则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特别是对于核心技术的控制,实质上是为了控制获得超额垄断利润的手段,以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是为了改变高新技术依赖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高新技术,更不可能通过技术贸易获得。
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研发能力先天不足,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需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以市场换技术,是指通过向跨国公司转让国内的市场份额,以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前提条件有三个:一是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二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三是技术存在代际差异。以市场换技术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从国外购买先进技术装备,以提高国内用户的生产技术水平;二是引进外资在国内建厂。
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有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与发展中国家最初的技术和产业起点相比,缩小了技术差距,促进了新兴产业发展。另外通过技术扩散、零部件生产在当地外包、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途径以及本国企业的竞争压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因此,我们强调自主创新,并不排斥技术引进和利用外资。
但是,必须看到以市场换技术的弊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技术代际差异,发展中国家换来的技术总是第二流或第三流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技术转让时,必然要“留一手”,以市场换技术的国家更不可能获得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以市场换技术还可能形成对本土企业技术进步的排斥和抑制。从实践上看,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坚持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行业与企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市场占有率上都能有所作为。反之,过度依赖以市场换技术的行业和企业,形成了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症,大多没有什么作为。
因此,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8/26/2007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