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交互作用下,科学研究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高技术前沿孕育着重大突破,创新带动新技术群和新产业群竞相崛起,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最具潜力的中国市场吸引着全球跨国公司和创新型企业争相抢滩这片热土。国际竞争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展开。我国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但又是空前激烈的竞争交锋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今后15至20年,我国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高起点推进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自主品牌战略,以创新实现赶超,以创新实现跨越发展,以创新引领未来,是我国产学研各界肩负的历史使命。
“创新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从上世纪初,美籍奥地利学者熊彼特提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理论,到当今信息爆炸、知识密集、高新技术产业群体崛起的全新时代,创新已经成为新世纪的产业信仰,成为世界财富创造中最重要、最富有神秘色彩的部分。当今经济竞争、企业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创新战。创新的冲击波,其上游延伸到基础研究领域,中游覆盖了从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生产服务的全过程,下游推进到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商业方法等诸多环节,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又一个高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大幅提高。根据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07年度世界竞争力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达到第15位,比去年上升3位,为历年来最高。不少创新型企业以挑战者的姿态步入发达国家市场,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新军。然而,若与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对比,我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存在三大“软肋”。
一是技术创新缺少历史积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受制于人,在高技术前沿处于外国专利包围之中。有些企业长期依赖引进技术,身陷“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落入外国企业知识产权“陷阱”,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装备和企业本身滞后的创新能力形成强烈反差。如果不能真正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则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继续拉大的危险。
二是自主品牌处在弱势地位,称得上国际名牌的,可谓凤毛麟角,营销网络也不成体系。广阔市场被凝聚巨大无形资产的外国著名品牌所覆盖,丰厚的利润从定价、标准、技术服务、零部件采购和国产化认证等诸多环节流失。如果不能打响自主著名品牌,成功推进品牌营销与维权,则将日甚一日地丧失国内国际市场财富的优先分配权。
三是国际游戏规则为他人主导。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跨国公司及其产业联盟完成又一轮更新理念、调整结构和流程再造,将其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巧妙结合,形成新的国际规则和标准。跨国公司依仗规则优势如虎添翼,而我国企业还处于朦胧、幼稚、盲点和误区之中。如果我国企业不能解读国际规则,破译标准中隐藏的知识产权陷阱密码,进而取得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那就无法进入世界经济主流,更谈不上成为国际竞争的强劲主体。
面对严峻挑战,我国企业何去何从?消极悲观、妄自菲薄,甘于充当“代工”,继续靠“贴牌”贸易维持生计,是没有出路的;急功近利,浮躁浮夸,耐不住技术创新的周期和风险,用闪闪发光的创新词藻包装没有实质创意的工程,是十分危险的;无视知识产权,违反诚信,铤而走险,把侵权盗版仿冒作为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冲撞法律的底线,是注定要付出沉重代价的。
正确的选择是,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为实施规划纲要的配套政策指引下,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这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唯一走向成功的选择。
事实证明,在现代产业周期的长波上,创新是一股强大的“创造性破坏”力量。居于技术制高点和占有市场大份额的产业巨头,其最大的潜在风险不是别的,正是来自创新型竞争企业的重大创新。后者总是勇敢地改写产业技术版图和市场领先记录。在创新型企业家的眼里,找到与跨国公司的差距,不应成为悲观失望的理由,而应作为谋划发展战略的基础,成为开发科学创意,焕发创新激情,寻求突破途径,凝聚团队力量,实现创新跃升的动力。
知识产权是财富、武器和竞争力
知识产权是智力劳动和知识财富价值的实现形式,是知识作为要素参与分配的法律基础,因而,知识产权本身是重要无形资产,是企业以至国家财富构成中愈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知识产权,就意味着财富、武器和竞争力。
如何培育和提升自主知识产权产业?
一是正确认识知识产权法律。不同经济水平国家之间按什么标准保护知识产权,涉及彼此利益冲突。我国知识产权立法是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磋商同步进行的。现行法律基本符合国情,并与国际规范接轨。那种认为我国知识产权立法是屈从外国压力的产物、保护知识产权是维护外国企业利益,是没有依据的。如果抱有这种思想,不仅会妨碍企业知识产权策略的制定和实施,而且会导致我国企业不能成为赢家,最终付出代价的,仍然是企业,是国家。
二是正确认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专利侵权、软件盗版和假冒商标等违法行为,必须依法追究。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加之巨大利益的诱惑,导致侵权有理、盗版无碍,把仿冒当做振兴地方经济的捷径等思想,还有不少市场。这是认识上的又一个误区。目前侵权盗版和假冒盛行,对我国民族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造成的伤害,远大于对外国在华投资企业的伤害;对民族精神和商业道德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在经济和物质层面的损失;对国家中长期规划实施和长远利益的负面作用,远大于在现阶段的消极影响。不打击侵权盗版,创新型企业难以为继。
三是正确认识自主知识产权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应是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知识产权武装和著名国际品牌支撑、能主导研究开发、主导经营管理、主导市场竞争、主导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但是“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政策导向,不应当把它同对外开放对立起来。恰恰相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技术等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无论是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还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都要善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资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国内国际技术转移快速互动中,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
要从解读、精通到主导国际规则
今年4月,美国政府就中国企业侵权盗版和出版物市场准入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起诉,中国政府已经应诉。就在中美知识产权争议烽烟再起的时候,一位来自美国硅谷的专家说,中国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际社会有目共睹。美国高技术企业,尤其是硅谷企业的知识产权,很大部分是中国科技人员创造的。但是,如果把中关村企业与硅谷企业比较,中国企业的弱项在于规则和管理。前几年,我国DVD企业采用国际和外国的事实标准,对这些标准中融入了的大量专利毫无准备,结果在承受支付高额知识产权许可费的巨大压力下,企业濒临破产,进出口贸易损失惨重。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引导产学研各方面共同推进国家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建设。我国企业必须加快从解读规则、熟悉规则和标准,进而取得规则制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TD-SCDMA和由我国主导的采取专利池许可模式的音频视频标准———AVS等已经取得重大成绩。我国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组织在具有优势领域主导国际规则和技术标准的时代,指日可待。
实施走向高端、走向世界的品牌战略
创新成功与否,要以市场回报评价。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站在竞争第一线的是企业,但直接交锋的是品牌,接受公众选择的是品牌,最终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还是品牌。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后,决不能止步不前,必须推进品牌战略,否则创新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目前,我国企业品牌处于弱势地位。与知识产权相比,品牌与国际的差距更大、更突出。2006年世界品牌100强中,美国51个,欧洲34个,亚洲11个,其他地区4个。我国品牌连续多年榜上无名。在我国市场上,对外开放的27个行业中,销售额前5位的都是外国品牌。在汽车行业,外国公司通常用30%的资本加上品牌,占50%的股份,获取70%的利润;在进口散件组装的经营模式下,外方最终可获得的利润超过90%。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推进著名品牌建设。
品牌作为巨大的无形资产,本质上属于知识产权。前几年,国际兼并和收购品牌企业的浪潮中,收购价格往往是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数倍,凸现出被收购企业的巨额“品牌资产”。美国的INTERBRAND公司是一家专门研究品牌的专门机构,由它每年发布的世界品牌排名备受关注。它的一项调查称,美国企业品牌资产平均占企业市值的37%,而著名品牌资产可达公司市值的70%左右。
今天,中国品牌在外国人眼中是什么印象?2006年,INTERBRAND公司对243位世界顶级品牌大师进行问卷调查,题目就是《对中国品牌的印象》。243位大师中,来自北美的占41%,欧洲32%,亚太15%,拉美9%,其他3%。他们的答案经整理、分析后,前10位排列如下:便宜、价值低、质量差、不可靠、幼稚、有创新、短浅、过时、不确定、挑战性。
对于中国品牌,外国人的负面评价远远大于正面评价。这是一个警示,让我们知道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把品牌战略放在心上。品牌战略的目标是创建、营销、扩张自主国际大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正从产能扩张、技术扩张转向品牌扩张。在发展中国家合资建厂,通过输入品牌、进口散件组装生产其品牌的产品,除依靠品牌扩张和利用廉价成本谋取超额利润、挤压本土民族品牌空间外,还从技术转让、咨询服务、零部件采购、外派人员高薪和所在国国产化认证等诸多环节转移大量利润,而在品牌扩张过程中,又进一步扩大其营销规模,提升其品牌的无形资产,实现一石数鸟的倍增效益。
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决不能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产业化后,就止步不前,必须继续前进,推进著名品牌战略。品牌战略的目标就是创建、营销、扩张自主国际大品牌。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政府层面,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自主品牌战略并举。通过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给予扶持,提供服务。在企业层面,要以创新为不竭动力,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同时,大力加强标准和品牌建设。品牌要创新,品牌战略要提速,走出中国特色品牌自立自强自主之路。在社会层面,要为自主品牌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全社会应当支持创新型企业,给自主民族品牌多一点认同、多一点呵护、多一点机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自主品牌的创建、成长、扩张和提升,提供强大舆论支持和坚实群众基础。
8/26/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