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设计教育普及之我见
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 许翰锐 冯豫韬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从“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谈起
2007年2月13日温家宝总理作出了“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此前于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邦国同志针对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问题也曾作过批示:“工业设计是将产品技术与外观设计结合起来,不仅要确保产品的技术功能,而且要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方面我与国外先进企业差距很大,应予重视,否则会影响我产品竞争力。”
国家领导人如此高度重视和关心工业设计,是因为工业设计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商品竞争中,技术和设计已成为成败的关键。在技术、质量、功能等条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设计是决定胜负的因素。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工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对于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国内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的提高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工业设计是一个将工程和艺术结合、覆盖领域很宽的交叉领域。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①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科基础;②较系统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主要包括工业设计工程基础、设计表现基础、设计基础、设计理论、人机工程、设计材料及加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③对美的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研发新产品的基本能力,较强的表现技能、动手能力;④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为满足各行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我国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数目在逐年增加,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5年的统计,我国已有能够授予工业设计本科学位的高等学校248所,众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积极发挥作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总体上来讲,当前设计工作对产品开发和促进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与人们的期望之间还有相当的差距。
对此,笔者认为,单凭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对所招进的本专业学生进行大学阶段的工业设计教育是难于实现和提高我国创新设计整体水平的重任。这需要有一个更为广泛的设计培育环境作支持:不应仅仅在高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范围内进行设计教育,还应在校内更大范围开展关于工业设计的普及性教育;在有产品设计研发业务的企业中,需要在全员中培育设计意识和普及设计知识,并要对参与新产品研发的人员进行设计培训;作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基础,设计启蒙教育需要从中小学阶段抓起。为此,需要进行多层面的设计教育普及。
在工业企业中的设计教育普及
完成企业中新产品的设计研发任务,仅靠设计师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多个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设计研发项目在企业中的先导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的思想基础上,为便于跨部门的合作,相当多的企业采取了“矩阵”结构组织模式,即在传统“树形”结构组织模式的纵向管理脉络基础上,增加以设计研发项目为主线的横向管理脉络(图1),目的是使企业对于产品设计研发个案的管理能够比较直接和深入地实施,各个职能部门通过横向的产品开发团队的组建而联系起来,能够根据项目特点集中相关力量开展跨越部门界限的合作。这种模式通过设计项目使工业设计师和产品开发的相关各部门人员的合作更加紧密,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对于项目的顺利进行相当重要。

(图片)

在新产品研发设计中,不同专业人员间的沟通和配合应该是双向的。但目前国内通常是将这个沟通、配合的责任交给了设计师这一方面,要求设计师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以便能够去和各部门人员进行良好沟通,得到后者的更好合作。而沟通和配合中出现的相当多的障碍是由于企业中的非设计专业背景的员工对设计学、美学领域缺少接触和了解所造成的,例如不能理解设计师意图或者不知道如何与设计师配合等(这类问题在很多企业的设计师与产品模具设计人员、结构设计人员的沟通中,以及电子、通讯等技术类产品生产企业的设计师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中最为常见和明显)。所以,如果仅是凭设计师单方面作沟通的努力,就不足以让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往往是设计师不得不以在设计方案上作妥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因而,为使企业整体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设计质量的提高,需要全面培育设计意识,并对参与新产品研发的人员进行设计培训。具体措施可以丰富多样,如举办经常性的设计讲座、举办短期的设计培训班、组织非设计专业背景的人员到设计部门见习等。
由于在职培训的时间通常会比较短和员工在接受培训前自身的美学素养积淀不足等原因,企业员工到岗后的设计相关培训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往往还不尽如人意。与此相比,企业若能招聘到已具有一定设计素养的员工则是更为理想的。换言之,从高等院校向企业输送的各种专业的人才就应该具有一定的设计素养。
在高等院校中对非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教育普及
高等院校应在通过开办设计专业培养专门从事产品创新研发设计人才的同时,对非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设计教育普及,使得向社会输送的各专业人才都具有一定的设计素养。具体的措施是:
1.开设面向非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相关课程
通过开设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等方式向非设计专业学生传授设计知识和设计方法,帮助他们积淀设计素养。这些课程包括“创新方法学”、“工业美学”、“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作品欣赏与评价”等。从表面上看,为非设计专业学生开设的设计类及相关课程的内容不具有为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课程那样的难度和深度,其实,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讲好这一类课程的难度更大——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特点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能够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产品案例讲授设计知识,能够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练习任务。
2.将设计教育渗入非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
在为非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设计类及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的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基于工业美学的审美思考用于课题的解决方案或设计方案,以此强化其设计意识,提高其设计能力,帮其积淀设计素养。这要求教师之间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非设计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和设计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
3.组织普及设计教育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讲座活动、课外社团活动、校内外的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课外时间参加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等课外活动,都是组织普及设计教育的课外活动可利用的空间。在普及设计教育的课外活动中,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并号召设计专业的学生在非设计专业的学生中发挥带动作用。在课外活动中所开展的包括设计专业在内的各专业学生间的跨专业合作,有利于其合作能力和跨专业沟通、协调能力的提高,以及相关经验的积累。
以上三个方面的教育活动在校内可显现的效果为学生在所完成的作业、实训课题、毕业实践项目中设计意识的渗透和设计水平的提高;长远效果可表现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设计素养的加强,这种设计素养融入所从事的专业业务,能够从设计整体的角度考虑开发任务,不但能在将来工作中顺利完成与设计师的合作,并有意识和能力涉足“外观设计”领域的创造、创新活动,还能提高工作和生活中自身的设计品位。
设计启蒙教育需要从中小学阶段抓起
工业设计师的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仅靠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则难于让毕业生达到这样的要求。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来源分为按理工类招生和按艺术类招生两类,按理工类招收的学生大多艺术基础薄弱,按艺术类招收的学生又往往理工科基础薄弱。两类学生中兼备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者甚少。在大学本科四年间有限的专业教学课时当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好大学期间应掌握的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为来自于理工科生源的学生加强艺术基础或为来自于艺术类生源的学生加强理工基础,操作起来相当困难,时间也明显不够用:若边进行专业教学边为他们补基础,则很容易形成“夹生饭”;若为他们先补基础再进行专业教学,则他们的专业学习又开始得太晚而难以深入。笔者认为,生源的背景和基础对其是否能较好地完成专业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倘若学生在接受大学的专业教育之前已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并有一定的设计意识,则会很大程度的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

(图片)

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展设计教育,能使学生从小就开始自身设计意识的培养、设计素养的积淀,并经过一系列的设计训练实践而夯实自身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基础。如果有了这样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设计专业将不会再为获得理想生源之事而发愁。
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展设计教育,已经是不少经济和技术发达国家普遍认可并付诸执行的一项人才培养措施。在英、美等国家都有较完善和详细的青少年设计教育方案(图2和表1),其教育实践收效明显。

(图片)

青少年设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已逐渐被教育管理部门认识。在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是我国技术学科第一个以课程标准形式呈现的国家课程文件——《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其中《通用技术》课程包含有“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必修模块。但因《通用技术》不是高考科目而尚未得到各学校的重视和有效的推广。如果现有的高中设计教育规划能够顺利实施,并借鉴英、美等国家的经验,在小学和初中的第一或第二课堂尽早进行设计启蒙教育,让我国的青少年设计教育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就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受教育者的设计能力,并能促进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无论他们将来是否从事设计行业或是否与从事设计行业的人共事,都将受益终身。
总之,建立广泛的设计培育环境,充分开展面向设计专业内外的设计教育,必将使我国设计水平和设计人员综合素质在国民素质全面提升中而不断提高。 7/9/2007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