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8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说起
目前“中国制造”的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的已经多达170多类。2006年中国出口额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一。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摆上世界各国的商品架,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但是自有品牌出口额的占有量却不足10%。
到2006年10月1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成为一个烫手的金元宝,不断升值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使中国的经济充满了压力。
一万亿的外汇储备虽然有风险,但是的确是实力的象征。十多年来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让世界震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空前强大。没有发展中国家办过奥运会,特别是二战后,办奥运会就是实力的体现。
在全球,中国的经济奇迹的意义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一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在所有制造业层面上显示了挑战的能力。中国现在的发展姿态其实很明显,就是从低级产业到高级产业,一级级占住了往上拼,占住了就不放弃。 可以说,我们已经摆脱了卖资源求发展的模式了,中国制造的大量产品占领了世界市场。
中国的挑战,最明显的就是表现在争夺资源上。以前发展中国家只有自己卖资源的份,谈不上和发达国家争资源,一没有特别大的需求,二没有本钱去争。连中国自己在改革开放以前以及前期都是以出口资源为主,主要是煤,石油,木材。现在经常见到中国到全球搞石油的消息,和日本抢俄国石油更是新闻焦点。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最新研究报告预计,2006年全年中国外贸顺差将达约1460亿美元,较2005年增加近460亿美元。但是,这巨大的顺差究竟有多少实实在在落到我们的腰包里,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可以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是虚的,但GDP不是虚的。中国的GDP主要是靠内需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早期,靠电视机、洗衣机这些家用电器发展起来的中国GDP就是非常实在的,现在就算穷人家里也有这些电器。90年代中期以来,就是电话,手机,摩托车,现在是汽车、住宅,这些也是普通人都能买得起的。中国有全世界最庞大的人口,最牛的是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连年攀升。在世界各地面对滚滚而来的贴着“MADE IN CHINA”标签的产品,美国和西欧国家大呼小叫,“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条款纷纷启动。“中国制造”正在遭遇全球围剿,陷入十面埋伏。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让中国的产品从低利润、低附加值向高利润、高附加值发展,让中国设计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应该关心的大事。
让我们看看“中国制造”背后的实际情况:
以2004年为例,中国个人电脑出口达到600亿美元,是仅次于服装的第二大出口项目。中国从电脑出口中积累了大量顺差。然而,由于在关键部件(软件、芯片、液晶显示器等)供应及整机销售上享有较高的利润率,因此从中国电脑出口中获利颇丰的却是那些跨国大亨们:微软、英特尔、AMD、戴尔和惠普。实际上,中国只得到了较简单部件制造及电脑最后组装部分的利润(不到生产一台电脑总利润的5%)。
统计表明,美国微软占有中国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95%,法国米其林占有中国子午线轮胎市场的70%,芬兰诺基亚、美国摩托罗拉等跨国公司占有中国手机市场的70%,美国思科占有中国网络设备行业市场的60%......据国家工商局的资料,在中国多个行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在华跨国公司的份额均不断上升。轻工、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行业,在华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市场份额都在三分之一以上。
设计的薄弱让中国企业只赚个零头。中国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13美元,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国产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中国企业获得的利润只有1.5美元。一只中国生产的鼠标,在美国市场的价格是24美元,其中渠道商能赚8美元,品牌商能赚10美元,而中国制造厂商只能赚0.3美元。
“中国制造”这个词意味着机器轰鸣,人潮如流。当谈论起它时,脑子里便闪现出廉价的民工,昏暗的厂房,混浊的空气,污染的环境,而企业在这其中赚取着微薄的制造利润和面对着日益复加的反倾销诉讼......
因为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设计产业发展,中国制造正在慢慢褪去它原有的褒义色彩。
2、“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但我们自己的设计在哪里?”
浙江省义乌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小商品市场”,世界小商品的价格甚至以义乌的价格作为基本指数。义乌制造和聚集的商品已辐射到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的商品,每天平均有6000至8000个外商在义乌采购商品并直接用集装箱运出。
2006年上海双年展中,艺术家刘建华把来自“小商品之都”义乌的3万多件物品带到了双年展现场,并制造了它们从桔红色集装箱一端倾泻而出的场景。桔红色集装箱的一端被镶嵌在墙体上,箱门被打开,脸盆、书包、刷子等从集装箱内倾倒出来,一直摊到箱外的地板上。密码锁、计算器和手电筒等相对“昂贵”的物品被放在最上面,其中甚至还有产自上海的知名品牌红灯牌收音机。
艺术家收集的几百种小商品虽然有着低设计、低成本、大量复制的特点,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更是大众文化的象征,义乌也因此闻名。从低设计或无设计起家的义乌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义乌是从实用和效益出发的经济形式最典型的代表,也折射出中国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生产特征。
国内的设计现实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引进—仿制—批量生产—再引进—再仿制—再批量生产”的循环和恶性价格战中。用什么来升级“中国制造”?答案很明确,设计。设计,是我们迅速越过技术门槛,走向“中国创造”的最便捷的路径。
地球上任何一件家用电器或任何一双运动鞋,都有可能找到写有“中国制造”的标签。不过,这些产品的设计工作大多在欧洲或者日本完成。当中国公司想要制造自己的产品时,通常会“借鉴”一下这些国外设计。
最初,四小龙也不是自己搞设计研发成,至少开始不是。台湾的芯片厂的技术是买的,韩国的汽车业开始也是合资的。那么,中国能不能重复台湾南韩新加坡的产业奇迹?就是靠引进技术,自己消化吸收以后利用国内市场培养大企业,做到自主研发杀向国际市场。
中国现在还在占住全球中级产业,这是加入WTO最大的利益所在。一台电视机卖出去可能不赚几个钱,可是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部件,可以带动很多厂家。中国制造成本最低,质量还不断上升,其它国家要想在中级产业上面竞争更加不可能了。因为这不是低工资就能做到的,主要靠产业聚集降低成本。主要配套厂家都在中国了,到哪里建厂都比不过在中国建厂方便。就是全球都跑到中国建工厂,不需要中国政府宣传了。
“中国设计”,一个令人兴奋的、承载了无数人希望的词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步子怎么迈?中国设计必须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 如何利用设计作为企业的竞争利器,创造高附加值,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梦想,不仅是中国设计人员的责任,也是培养中国设计人才的高等院校的责任。
中国众多企业设计意识正在苏醒,试图以设计支撑起自主创新的大旗。
2000开始,华旗抓住了移动存储技术开始崛起。“U盘”几乎风靡了整个世界。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华旗意识到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2002年开始,华旗推出了第一款爱国者“月光宝盒”MP3V系列,这个产品成为后来在中国市场上被仿冒最多的MP3产品,而此后的更是成了同类产品的市场领导者。一个自主创新设的产品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不知养活了多少人,救活了多少企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海尔集团经过研究后发现,沙特阿拉伯人喜欢超大型的洗衣机,好放得下沙特人常穿的大袍。该公司向沙特推销可以洗六公斤衣服的大洗衣机,但销路不理想。两年后,该公司把容量扩大至9公斤,销路稍好。2005年二月份,海尔再作尝试,把容量增至12公斤,迄今已卖出10000部。
海尔还设计了适用于中国农村、售价仅300多元的小型洗衣机。而为了适应供电不足的印度,海尔还设计了一款可以处理电压突然变化的洗衣机,如果突然停电,一旦恢复供电,洗衣机会自动在停止的地方重新开始,也即把未洗的那部分洗完。海尔为美国市场设计的一款洗碗机,则是把控制器放在洗碗机门顶部,而不是放在正面。这样,你只要把门稍开一点儿,就可以站着选择你想要的洗涤循环次数。该洗碗机的设计者沈伟彬说:“美国消费者向我投诉说,从前面控制机器不方便。我发现,可以把控制器放在门顶。”
最近几年来,珠三角地区部分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在创新开发工作中开始有设计师参与,其电视机、空调器、洗衣机、电风扇、燃气热水器、抽油烟机、消毒碗柜、电饭锅、组合音响、DVD机等目前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已基本摆脱了以往对海外产品的模仿,而且赛设计、竞开发的风气开始初步形成。在少数已组建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内部和几位已有一定影响的职业设计师周围,也聚集起大小不等的设计队伍。由他们手上,已产生了少则数十件、多则上百件已批量生产投入市场的新产品设计。
2002年,联想投资百万成立工业设计中心(即现在的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时至今日,联想在工业设计上的年度投资额已经提升至千万元,而设计团队也超过80人,并分为人类与社会学、交互设计、平面设计、结构设计、工业设计、机电技术、模具技术、材料技术等10个专业设计团队。有消息表明2006年中国在科研设计上的经费已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如果这些钱都发挥效用,那么,可以说中国的设计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都会用“关税”的手段,
然而,这种“关税保护”是利弊并存的——虽在本国市场上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但本国商品出口到别国时则会受到别国的关税限制。而且,从长远观点看问题,“关税”所保护的往往是“技不如人”、缺乏竞争力的落后商品。
这也同时意味着,国内企业模仿的道路走到了尽头。因为随着大批“洋货”涌入中国市场,海外制造商必然要在中国注册自己的技术与设计专利,杜绝被抄袭模仿的可能,而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市场国际化的步伐,也必然逐步加大打击模仿侵权的力度。
可以预见的景况是:当绝大多数设计水准较高的国外产品以减免关税后的较低售价进人中国市场之时,靠产品设计、先进技术、优良品质竞争的新时期也就到来了。
是否具备独立自主的创新设计能力则成了衡量企业竞争实力的第一条件。国内企业在面临“不进则退、背水一战”的局面下,被“逼迫”而下决心大力发展设计,各级政府主管工业发展的部门也就不再是皮毛地简单发号召,而会真正脚踏实地的抓工业设计工作。因为不这样做,不仅自己国内的市场要丢掉,中国产品也进入不了别人的市场。
全世界消费者的购物标准都是一样的:他们只买自己认为好的商品。
第九届北京国际车展已经落幕。今年车展的最大看点是中国制造的某些车型的面世。在此次北京车展上,民族汽车品牌与世界巨头是同台共舞,占据了半壁江山。不仅一汽、上汽、东风等中国大汽车集团排出强大阵容,而且奇瑞、华晨、吉利、长安、比亚迪等都拿出自己的最新车型。奇瑞公司一举展出三款概念车。奇瑞展出的自主研发的五款新一代ACTECO发动机,展品排量从0.8公升到4公升不等,包括柴油机和汽油机两大系列产品,打破了以往只有奔驰、宝马、丰田等国际品牌展示其发动机的局面。
在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进口车的市场份额为9%、合资车为71%,自主品牌仅为20%;而在代表品牌形象的中高级车市场,进口车的市场份额为31.3%,合资车为60.7%,自主品牌仅为8%。
业内资深人士预测,自主品牌进军中高级车市的深远意义在于,当自主品牌车以极高的性价比和完善的强大售后服务网络出击车市时,整个中国车市将加速裂变。今年,中国国内汽车市场年销量将突破700万辆,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到2009年,有望突破1000万辆。至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汽车市场。
事实上只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显现了与发达国家对抗的能力,
象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被人们批评。但是要看到,这两个产业要是中国能搞好了,那不就成发达国家了么?
今天,在中国的企业致力建立国际品牌的同时,外国企业也致力推高在中国的销售额。这两种力量正改变中国的设计业。
真正能使中国工业在未来发生质的飞跃的将是设计。只有设计才能使中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欢迎且易于识别。
3、中国的设计师和设计教育应该为“中国设计做什么?
目前的中国是诞生设计的最佳土壤。
中国是制造大国,正面临着如何突破价值链末端的困境。而设计只能依托制造而生,当生产商们发现自己手中的产品无法再以价格取胜之时,设计必然浮出水面。
在国外工业设计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却只有短短的20多年的时间。
中国还是缺乏时间,而比时间更严峻的是,目前的困惑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现在真正的设计师极端缺乏。
技术要变成产品,变成工具,必须通过设计来实现。而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中国未来的设计师们所学到的只有画画、造型,只有先矫正人们对“工业设计就是美工,就是外型设计”的简单认识,才不至于剑走偏锋。
改变产品、品牌的外形的确是设计的力量能立刻展现出来的地方。外形上的美是我们可以马上发现的,产品是美的也逐渐像质量一样变成产品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设计不仅仅是这些。
那么,什么是设计?有二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开阔人们的视野:
1、湖南大学一名学生在两年一度的日本名古屋国际设计大赛夺得年轻设计师首奖,作品是个顶部印有当日天气预报的牛奶盒──这可以为顾客提供有用的资料和促使牛奶厂好好保持牛奶新鲜。
2、现年78岁的瑞典人英格瓦· 坎普拉德的个人资产已达4000亿瑞典克朗(合530亿美元),超过了比尔·盖茨,成为世界新首富。坎普拉德:5岁做成功了第一笔火柴生意,17岁用父亲送给的生日礼物创立宜家,20世纪60年代开始做家居生意,70年代率领宜家走向国际,1998年宜家进入中国……
在创建之初,宜家就设计了符合大众需求的经营理念,以“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为目标,因其物美价廉、款式新颖、服务周到等特点,很快受到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欢迎。
进入中国之后,把目光投向了大中城市中相对比较富裕的阶层,它在中国市场的设计定位是“想买高档货,又付不起高价的白领”。宜家产品成功的定位和有力的品牌推广,使得“吃麦当劳快餐,喝星巴克咖啡,用宜家家具”成为了中国白领阶层的流行风尚。
在宜家,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最先设计的是价签。”即设计师在设计一种产品之前,就先为该产品设定了相应的成本,然后在这个成本的范围之内,尽一切可能做到精美、实用。宜家还发明了“模块”式家具设计方法。所有的家具都是拆分的组装货,一个产品分成不同的模块,是以分块来设计的。不同的模块可以根据成本在不同的地区生产,有些模块还可以在不同的家具间通用,这不仅使设计的成本得以降低,产品的总成本也随之降了下来。
宜家的设计研发体系非常独特,能把低成本和高效率完美地结合起来,设计师们常常会为了“能否少用一颗螺丝或更经济地利用一根铁棍”而绞尽脑汁。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成本,而往往能够产生出杰出的创意。如:平板式包装是低成本运输的绝佳方式,这样可以最大化利用集装箱空间,这种方式所运输的数量是组装后运输方式的6倍。
在宜家。在这里,消费不叫消费,叫体验;家具不叫家具,叫家居。
宜家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心理,设计了不同风格的样板间。把一个家需要的所有东西全部展现。在样板间里,有关功能、实用性和质量的所有问题,你都可以自己去感受、去验证。宜家人更是鼓励顾客在卖场“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或者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这样,你会发现在宜家沙发上休息有多么舒服”。细节的精心设计,周到的功能性,加入适当的幽默和温馨,触动了消费者的内心情感,创造了宜家独有的情感体验。
宜家首创了“一体化品牌”的模式,实现了制造商品牌和经销商品牌的完美结合。它一直坚持自己亲自设计。制造所有的产品并拥有其专利。更有甚者,一般宜家的商场都是把地买下来后自己建造的。
通过宜家我们意识到除了色彩、形态和材料工艺之外,显示了系统化的设计的巨大成功。
王受之先生认为在设计方面,中国发展得最好的是平面设计,而建筑设计方面则良莠不齐,有可圈可点的,也有粗制滥造的;发展得最不好的就是工业设计了,尽管每年的工业产品制造量非常大,但自主设计的产品却并不多,其中还有大量的抄袭痕迹,工业产品方面,中国只是世界的加工基地。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中国设计教育发展迅速。现代设计的一些新思想相继引入了中国。直到现在,中国的设计教育虽然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创造能力,但强调的还是模仿、风格的培养以及学术传统的继承。
工业设计在中国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到现在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从80年代开始湖南大学、无锡轻工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开始设立这门课程的,截止2004年,国内已经有219个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大大超过了一些传统专业。其他院校的工业设计课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全国虽然有1000多所高校开设这个设计学科,绝大部分学校开设这个学科不超过五年时间。
市场对工业设计人才越发“饥渴”。“几乎所有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从大学走向企业的设计岗位都会有一段痛苦的时间。因为他们对企业没有深刻的认识,企业也会觉得他们什么都不懂,通常要花一年以上的时间来培养他们。”
一方面,现在高校里的老师多是从美术等其他专业转型而来,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教育没有同企业的实践结合起来,只是从造成到造型与技术脱节的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虽然,这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象厦新A8手机一款产品救活一个企业的奇迹,但A8手机却是从韩国买的专利。厦新在厦门,但他们却没有找工艺美术学院的工业设计系来做设计,倒是联想的手机事业部找到我们,仅用几万元就拿走了几十个设计。
三星CDO(首席设计官)李健熙为了强调设计的极端重要性,不惜放出狠话,“一名杰出的设计人才作用抵得上10万人。”
设计师和艺术家还是不一样的,搞纯艺术,你完全可以是自我的一种感情的流露,是一种自我表达,你可以不对任何人负责,只对自己负责。但设计不一样,设计是你为他人做的,为社会,为别人服务的,所以当你做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很多其它的因素,特别是设计的关联性,语境,制作,生产等等因素。对于美术学院环境中的设计专业更是应该明白这一点。希望学生能够摆正自己位置,知道设计最后是干什么的,对于学设计的学生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一点,首先要知道“设计是为什么”,做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将来去做大师,不仅仅是为了去做艺术家,更多的还是要想设计如何为这个社会带来福利,如何能够改变这个社会,改善这个社会,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这是设计师的一个职责,责任感。
一个好的设计师,除了要有艺术素质、艺术修养以外,同时你还要有其它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拥有一些社会经验,工作经验,设计经验,设计师最重要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就是把你所掌握的不同的知识,不同的能力(这里也包括你造型的能力,你设计的能力,你操作的能力),把这些所有能力都综合在一起,这样你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实效的,一个能自己设计东西的,发挥效用的优秀设计师。
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涉及两个领域。一个是技术领域,为企业产品提供应用环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是美学领域,根据人们的文化背景、审美趋势,利用人体工学,围绕技术设计产品。随着工业水平的发展,设计已经渗透在从产品研发、制造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中。
设计已经渗入了商业的每一个角落。借助设计的力量,那些勇于创新的企业正在崭露头角,试图重新划分商业版图,在他们不断取得成功的同时,设计也正在改变世界,改变整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把建筑分为四种:中而新、西而新、中而古、西而古。意思是中国现代的、中国古典的、西方现代的、西方古典的。建筑反映意识形态也属上层建筑,它是有语法体系和传承关系的,没有血缘,就没有生命力。我们看到整个20世纪的建筑史里没有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很值得深思。
设计就是创意,英国创意机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的主席,则在东西方媒体上都强调着这样的观点:“现在每个人都还认为,创意工业属于西方。看着吧,用不了多久,英国人就该学会如何去适应中国创意风行全球的局面。”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中国的未来寄托在“中国设计”。
教育开创未来,设计改变中国。
6/20/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