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设计是否存在,或许我们无需去讨论他,不过谁会认为设计是具有侵略性的呢?历史是证明事物真伪最好的见证者,人类的发展史体现了人是如何去与自然做抗争,如何去与人类自己做抗争。历史留下了很多史实,成为了设计学科借鉴的宝贵资料。我们应该不仅仅站在设计史的角度去看问题,跳出设计史,进入人类史,我们会发现食物链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某一天,一但我们回到了原始社会,残酷的竞争会再次赤裸裸地流露于表层。可见,如果有设计,应该让我们的设计更具有侵略一些,更具有魅力一些。
关键词:设计 人类史 食物链 侵略
一.设计关系
设计是什么?如果是广义地去定义,那么他的分类很多,有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等。这些是设计吗?到底什么是设计?我们伟大的祖国需要设计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行以下的一些思考。
1.世界史观,人类史观
世界是运动着的,是动与静的结合。全球史观告诉我们,人类历史是一条漫长的食物链转化过程,什么是食物链关系?想必无须再解释,那为什么是食物链关系,而不是其他的关系呢?这个跟我们要谈的设计又有什么联系?我们通过以下的阶段来探讨这些问题。人类的历史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500年前的世界和1500年后的世界,还有现代的黄金时期。在这三个阶段里,每个阶段的食物链关系是不同的,我能阐述的是——在1500年之前,东方的生产力处于食物链的上层,而到1500年之后,情况便开始相反了,西方世界开始崛起。发展到当今时代,交通便利,信息产业发达,各种科技应用能力变强,从而使“设计”这个词语运用地更加广泛,世界开始变的平坦。这样一种全球化的趋势是无法阻挡的,是人类文明必经的过程。
起初,设计的诞生只是一种关系学,人类的生存相互依赖,与周围的环境成为一种共生体。从此,人类开始集中起来生活,聚集力量去去改造世界,于是最为原始的一些所谓的“设计”也就产生了。(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与一般动物性的标志)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脉络看出,关系建立初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同时这样一种关系是建立在食物和文化等等基础之上的。(这里讲的文化主要是指“化”的方面)
人类的设计到了这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呢?人需要战胜自然环境,改善人的生活条件,这些就是最本质的东西。生存是一种本能。然而,时致今日,这种观点也是没有变化的。人们要生存就有有需求,才会有设计,设计才会发展。
2.从设计到设计文化入侵
由于信仰,宗教等不同,不同国家的情况(主要是设计和人文方面)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在今天的设计领域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以国内现存的两类设计为例,首先是工业设计。由于加入WTO,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在海外开阔市场,于是国人便请来了一些国际大师为他们设计一些主要针对海外市场的产品。(无论是否是实际的或者被人接受)人们认为产品应该具有当地的文化元素,这样才能打入该国的国际市场。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分成两方面去思考,一方面,国际化的东西是可以被人接受的,但是这样会出现设计趋同化。另一方面,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土化的设计是打开海外市场的另一条道路。
在工业设计之外,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中国设计行业发展的未来,那应该是景观设计,为什么这么说呢?景观园林在中国的历史十分地悠久,然而这样一个好的艺术形式却没有很好的进行学科的发展,只是在原地踏步。真正的景观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很缓慢的,或者可以说是严重滞后的。特别是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急需解决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和土地是中国的最大难题。巨大的人口压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让国人时时感到压力。由于这个专业一直是国外传进来的(包括工业设计),因而在思想上西方的设计思维一直占有优势,并且一直影响着我们所从事的行业。当今主导的力量在西方世界那边,不仅仅是经济,设计思维也是那样。这样的情况,在1500年以前的世界是相反的,主导的力量绝对是在东方世界这边。通过这些历史的东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苗头——文化是伴随着经济政治等条件来发展,而且具有一定的侵略性。
我们崇尚自由,同时也渴望交流。但绝对不能放弃自己应该坚持的东西,如果还有所谓的文化,那么请注意“化”这个词的力量。中国在发展,我们要建设四化,现代化,全球化……这些可以表明“化”可以是一种力量的代名词,可以是一种趋势,有着动感的趋势。请问有谁思考过中国化吗?思考过我的中国风吗?
3.从世界回归中国
中国是文明古国,如果世界的文明有四大发源地,那么时致今日他是仅存的三大古国中,文化积淀最雄厚的。我们之前常谈什么设计回归人本位,那么什么是人本位呢?如果只要理性,还需要感性吗?如果回归也是“化”力量中的一种的话,我们是否需要他的控制力呢?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设计需要我们还是我们需要设计,或者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设计。教育是设计进步的推动力,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这里。
1.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需求决定”,这个观点是食物链关系的主要核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这个问题是供求关系链中的动力,因而我们要先来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食物链”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也许教育不是一个人成才的一切,但绝对是一个途径。我们可以从以下这样几个方面来看。首先,设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设计教育是否需要实践呢?这个无可非厚。其次,作为食物链的催化剂是否应该跟食物链的关系紧密相连呢?即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培养符合未来发展的需求。再次,教育服务对象是谁,这个问题值得深思。最后,我们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表示教育的性质和功能。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
有人曾经说我们不需要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谈论这个东西的外观不错,也会去议论一些人的穿着不错,其实在无意之中我们已经陷入了现代设计的圈子里面了。现代设计,讲的是生活即设计,只有生活需要的东西才能体现创意。
因而重新回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设计”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下以下的因素。
首先,是人的因素。设计最大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所有设计的事物他的享用者是“人”这样一个既特殊又不特殊的群体。因而必然是符合人的需求的,也就是说符合食物链的上层阶段。
其次,回归本土化是现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的问题。那么本土化是文化的概筹吗?在这里我们不谈论归属问题,只谈论本土化是否需要,是否能够成为一种设计趋势,我想答案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最后,性格决定为人,态度决定处事,生活决定设计。
三.如果有设计,让我们的设计更具有侵略性
1.入侵
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达到一定高度之后,(也就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之下占有全球主导地位的国家)他的文化势必也会向全球范围内传播,这种文化是具有侵略性的。当今社会,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他的电影,他的一些流行的东西就会传到世界各地,从而去传播他的文化。中国也不例外,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时也正受着全球化的侵蚀。特别是那些还缺少辨别能力的人,不分真善美,不加区别地去接受,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这一领域被无情地侵略,有时候可能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全盘地接受了他们的观点。
一个缺少思想的民族是非常可怕的,汉民族的伟大在于他包容了各种思想,同时加以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时致今日这种包容却在改革开放中慢慢消融,我们应该去提倡开放,但不应该放弃自我。
2.我们的侵略设计
历史证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设计同样是具有侵略性的,我们的包容我们的吸收是伟大的祖先赋予我们的能力。这个社会是鼓励前进性的力量,也是对这个社会推动的前进性力量。
设计是一种资源,以经济学的资源稀缺性来说,侵略性的设计绝对是最为稀缺的资源。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社会的力量,一个国家的思想,把这些注入我们的设计之中,那样就汇聚成了食物链的高层。也许只能是促进作用,但足以把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社会力量传播的更远,更具有能量。
最后,侵略是包容,是包容万物。我们可以相信中国的文化会再次崛起,我们相信未来。
参考书目:
[1]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全球通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俞孔坚 李迪华 主编 《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研究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王受之 著 世界现代设计史 中国青年出版社
5/24/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