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物质文明相对来说已得到普遍提高。工业生产不再凸现往日的辉煌,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繁华的信息产业。我们的经济在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作,并且正逐渐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不论是购买能力还是审美能力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我们的设计团队也在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工程人员也参与进来,他们成为现代工业物质文明的缔造者。
不可否认,我们称之为现代的社会文明,是以一些欧美国家为代表的物质社会文明,他们是现代文明的带头人,而我们仅仅是现代文明的追随者。这样看来,我们的社会在逐渐丧失自己的民族特性,逐步沦落地球村里毫无个性的一个部落。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在这个追随文明里很难把握社会文明趋向和社会价值根源,因此他们会常常感到国内的设计正在被世界边缘化。与此同时,我们相对独立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逐渐遗弃,传统工艺濒临“破产”。我们的设计工作者忘记了传统造物哲学而又困顿于追随文明,所以,“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双重失落感不断纠缠着人们”。
其实,追随文明并不是我们设计工作者在设计领域失落的主要原因。世界文明是从物质贸易开始的,随后便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由文明的差异和悬殊造成的机械强制灌输过程。人类先是部落交流,随后转换成民族交流,每次交流都会在物质与精神文明上有新的突破。不同的文明就如不同的化学药剂一样,当一种文明倾注于其他文明试管中时,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另类文明或者为进化文明,并且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与之相适应的物质文明。正如中国的火药流传到欧洲而被加制成为火炮一样,文明的交流与叠加加强了文明进化。所以,追随文明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我们的设计工作者也只能在这样的弱势文明中表现自我。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文明处于劣势而又在相当长的时期无法弥补的情况下,中国的设计又出现了新的危机,那就是我们传统工艺与造物哲学正在被遗弃。在这个嘈杂而单调的工业社会里,传统工艺是除文字和语言之外仅剩不多可以投射民族气质的文化遗产。可悲的是,势利而短浅的商人还是用机械的栅栏把传统工艺拒之门外,传统工艺失去了往昔的辉煌,走向了衰落。而也正是这些现象提示我们,传统工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表现得如此脆弱。转而思考,传统工艺是否有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必要,在这种极为矛盾的情形,导致艺术家于心理层面上超前地接受了文化反省势力的感召。这种反思在上世纪80年代引发了我国的新手工艺术运动。运动产生了三种倾向:“唯美”,“唯理”和“唯物”。(这里我们不再展开阐释)
问题的关键在不在于是否要保护传统工艺,而在于如何将传统工艺投掷于社会生产并创造出具备中国特色的产品美学。我们很多艺术家或者设计工作者都在倡导如何保护我们的传统工艺,国家也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但收效甚微。原因很简单,我们忽视了事物存在基本规律,我们无法让传统工艺发挥它本身最大的社会效益,却只是一味强调对它固有的形式保留与工艺继承。做个不很贴切比喻,我们现代社会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就犹如给一个病患者一味的营养补助而忽视加强它本身的免疫抵抗能力的提高。正所谓治标不治本,只能够让传统工艺“苟延残喘”,而别无创新,更不用说适应社会、独树一帜了。我们应该如何有效保护与发展自己的传统工艺呢?这里我提出自己的两条意见:一、回归传统造物哲学。二、工艺与现代加工工艺充分结合。
回归传统的造物哲学。回归不是简单的哲学思维生硬拓印,它要求我们跳出设计这个狭小的范畴,把先前社会的文化、伦理以及思考方法融入进来。众所周知,东方建筑与西方建筑最大区别在于建筑取材。东方取木而西方取石,我们不能定论哪种材料更为宜人居住,但它们可以从这个片面的历史影像里折射出东西方文化差异而造成的造物哲学体系得差异。木易造型,取材方便,合理的机构搭建营造温馨柔和的家庭场景,家人相伴,其乐融融,投射出东方民族注重家族和睦,温馨舒情。而西方则以石砌烘托建筑高大雄伟,庄重威严,这是西方民族的个性特色。设计透露民族的心理、地理以及文化背景,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民族思考模式开发产品。柳冠中教授在他《事理学》一书中讲到:依赖“实事”,方能“求是”。“实事”就是要结合我们所特有的文化背景潜心调查与研究民族生活行为与心理,而“求实”则是解答现代工业造物的方法论。
传统工艺与现代加工工艺的脱节导致传统文化的丧落。现代的造物哲学是追随哲学,它强调我们的生活与文化完全与西方完全接轨,而这种接轨是建立在丧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我不认同传统的造物思维模式无以应付这个机械化时代,只是我们设计师在“保留”与“借鉴”这个多选科目上盲目地选择了后者,从而造成了传统工艺的萎缩与遗弃。我们何不尝试传统与现代工艺结合呢?何不保留自己原本先进的造物哲学呢?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设计思维的回归,把设计融于文化氛围,由此发散与创新,加之与现代工艺的结合,相信我们一定能走出追随文化这个误区,独创蹊径,开辟设计第二条战线。
5/11/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