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物质资料的不断积累,人类在普遍享受丰裕的物质资料的同时,殊不知人类自己正不断的走向自我的“物化”以及自我关系的非秩序化阶段,背离了人类不断追求的新的生活的“自我”,走向了人类自我臆想的“假”的生活形态当中以及人与造物控制与反控制的悖论中。如何正确的理解这种非秩序的关系,使人类自己重新回归到自我的觉醒,重新定位和谐的人与人、人与造物之间的关系。伦理道德作为整合社会思想观念及价值标准的思想导向,对于重新定位调整秩序化的人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伦理道德所明确的核心便是人的关系,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性的理论思考和总结,塑造了整个社会共同遵从的思想道德观念。设计艺术承载着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载体和转化形式,设计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合乎时代性的设计理论的指导,使设计艺术更合乎人的设计,增强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伦理性作为设计艺术在新世纪所思考的新的艺术设计的方向,设计伦理性所赋予设计艺术和谐性的“人”的关系,恰恰满足了现代设计艺术处理综合设计关系得问题,使设计艺术有了时代性的设计理论的指导。这里设计伦理对我们本文而言,我们并不过于困究于纯粹设计伦理思想理论的思考和分析,更多的侧重于整个时代性设计艺术的指导实践意义,重新回归到包豪斯所确立的,后来被称“国际主义”风格所偏离的设计原则“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重新呼吁设计艺术的人文精神。现代设计需要从实在的角度出发,重新挖掘人文主义来诠释设计,给与设计艺术一个新的价值方向,重新建构和谐的秩序化的设计伦理关系,实现人类和谐性的发展。
一.设计艺术的设计伦理性发展
从西方现代设计史的发展的轨迹来观察,设计艺术从“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到现代主义设计,设计的要素呈现复杂化的趋势,设计所要考虑的外部及内部的因素增多。当今设计艺术的发展,基本承继着三个阶段的发展、进步。第一个阶段,设计艺术所考虑的核心点立足于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问题的讨论及实践中。从设计作品的角度来思考设计的功能与形式问题,其并没有或较少的触及到一些外部因素的问题。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产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其核心的讨论点:其一,工业产品外形粗燥丑陋,没有美的设计;其二,设计者仍然以手工生产为少数权贵设计的产品。虽然从表面上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已经开始触及到设计的伦理性问题,但其也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在具体的设计实践层次上并没有很好的实施。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威廉·莫里斯”,强调在具体的设计上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对他而言,实用但丑陋的设计并不是好的设计。他曾说“不要在你的家中放一件你认为实用的,但是难看的东西”[1],这种看法是他的功能与美观的结合的设计思想的体现。同样的情况,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在其亲自拟定的《包豪斯宣言》中同样立足于设计作品的功能与装饰的问题上,同样较少的触及设计的复杂关系的问题。“宣言中:建筑家、画家和雕塑家必须重新认识:一栋建筑物是各种美观的共同组合的实体,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能灌注进建筑的精神,以免流为‘沙龙艺术’。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让我们建立一个新的艺术家组织……让我们创造出一栋将建筑、雕塑和绘画结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新的未来的殿堂”[2]。这里作为包豪斯整个设计风格的纲领性思想,其实中强调建筑家设计的实用性和雕塑家、画家创作的美观性的结合。第二个阶段,设计艺术开始考虑并实践设计艺术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性和和谐性的问题。这里的环境包括两层的含义,即包括自然性的地域环境又包括社会性的人文环境,开始走向了设计艺术的综合关系的思考完善时期。如美国著名设计家雷蒙德·罗维。他的伟大的设计成就便是立足于美国商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的,他所关心的是设计的经济利益,他自己也身体力行这种原则。他曾说:“每当人们在谈论设计的诚挚性时,我更加关心我的汤勺”[3]。罗维的设计公司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时期,一个是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一个是漫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两个时期当中,因为战争的需要,美国的各种生活用品极其缺乏,因此,国内市场对于生活用品的需求造成了他的设计业务的篷勃发展,制造商与企业在困难的时期不但要考虑适应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同时还要考虑困难时期结束后,战后恢复期对于住房、室内用品、汽车等等产品的巨大需求。因此,罗维不但设计困难时期的作品,也同时为困难时期结束以后的恢复发展设计。再如弗兰克·莱特的设计,其草原式建筑形式,注重其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莱特的设计思想吸收中国《道德经》的思想“凿户黼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4],实现建树整个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空间交流性。其继承发展了沙利文的设计艺术思想,明确提出了“有机建筑”(Oranic Architecture)理论,指出“建筑是自然的、真实的,设计要自内向外的进行,要突出建筑形象的内涵,要与周围的环境密切结合,要表现材料本身的质感”[5].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打破了把建筑单纯封闭为六面体的传统观念,主张空间的自由划分、交流。同样的情况出现于斯堪的那维亚国家,其总体的设计思想体现出明显的设计艺术的交流性和联系性,其整个设计思想已呈现出设计艺术第三个阶段设计艺术综合关系交互影响的思想端倪,“负有大众化的民主传统,强调产品的经济原则,致力于发展大众化的制品”[6],“强调有机设计思想和产品的人格化、感情化”[7]。丹麦著名的家具设计师凯伊·伯杰森指出:“我们所制造的东西,应当是有生命的,由心脏在其中跳动……它们应当是人性化的、有生机的和温暖的”[8]。第三个阶段,设计艺术各种因素的综合关系性。设计艺术处于一种“关系”中,处理设计物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这里所提到的“关系”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设计的伦理性问题,设计的时代性要求设计艺术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设计的伦理性要求。设计艺术从设计的伦理性角度分析,这种关系是秩序化的和谐的“关系”。1995年10月在日本的名古屋市举行了世界室内设计会议,这是国际室内设计协会的年会(IFI),会议主题定为“室内——新浪潮的创造”[9]。会上日本室内设计师内田繁就世纪之交、时代更替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20世纪产生的物质主义的时代观将向物与物之间相联系的柔软的创造性时代转变,这是从“物”向“事”的变化,是“心”和“关系”的发展,也就是说是从“物质”的时代向“关系”(心)的时代转变。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为人的“关系”,而这种转换的核心点为“人”自身,从大的范畴来看表现明显的就是设计的伦理性问题。同时“他举出了关系时代的特征是:地域社会的复兴;与自然的协和;个性的尊重;家庭和共同体的再认识;多样化和关系的连锁;解释和认识的重视;故事传说的复兴……他指出今后的设计将更加重视看不见的东西,重视关系的再发现,方法的追忆和内心的反响,将趋向综合性的设计方法”[10]。例如国际主义风格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倒置;求新求变的新生代对一成不变的单调的风格的挑战,导致了装饰主义的萌发,对现代设计成为商业贸易促销的“帮凶”的反叛,使人们的生活变得粗糙。现代主义追求功能性的重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等等,需要适合人类生存的新的设计及其设计理念的出现。在这种背景情况的促使下,“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反对设计形式的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3.注重产品的人文含义;4.隐喻;5.关注环境”[11]。后现代主义从“对高情感的推崇,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和人对技术的整体系统化的把握”,“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与延续,历史的互相渗透,个性化,自由化”[12],这里我们所谈到的内容并不代表设计伦理性的全部内容,从其意义上只涉及到设计伦理性的主要思考的问题,但已经能够足够的说明问题,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设计的综合关系的相互作用,共同实现设计的伦理性思考,实现设计艺术的人文关怀。
二.设计艺术的设计伦理的趋势
整个时代性发展的社会现实,如:资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消费商业文化的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呈现的“物化”现象等等,促使设计艺术走向了空虚。而对这种现状,设计艺术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设计的伦理性思考,使设计艺术有了实际的思想的引导,可以这么说是时代要求设计艺术的伦理性思考、实践。我们如何来思考这种现状,对于指导设计艺术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即怎样的社会现实,促使设计艺术必须思考其存在的实际意义。
1.设计艺术的综合关系的设计发展阶段的时代性要求。对于设计综合关系设计发展的阶段上文已有清晰地论述,在此不再做重复的解释。
2.“物化”的社会现象的刺激。对于“物化”的具体内涵的理解,即人们在不断的改造控制自然的同时,同时又被自己所创造的造物世界所反控制,进入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悖论中。人类过多的依赖自豪于人类自己依照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的伟大的造物世界的同时,殊不知其已被逐渐的“物化”,走向了人类自己创造的另一个极端。英国人类学家D·莫里斯在他的著作《人类动物园》提出了一个“动物园”效应的比喻,他认为“现代生活条件与动物园的情况相类,动物园可以保障一定程度的安全,但这种安全是付出了昂贵代价换来的”[13]。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一切改善生活方式的活动,都可以被视为营造“动物园”的活动。作为设计艺术的承载的现代科学技术,营造着“园”中的一切,殊不知人们一旦习惯、适应了“动物园”的生活后人类一旦离开这种生活或者这种生活被外界因素的破坏,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估计人类将变得无法生存。[14]再者人们一旦满足于这种人类自己所营造的“伪生活空间”的时候,人类也逐渐实现了自身的“物化”,技术的物化所刺激的人的物化,人类自然所特有的强烈适应自然的生理机能将退化,当灾难降临时,人类将变得手忙脚乱。从设计伦理的角度出发,我们是否考虑来停止使这种“伪的生活空间”的破碎,还原人类真正的“自我”。“人类进化史说明好的一个简单的真理:人之所以能出类拔萃,是因为他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而支配这种适应性行为,从本质上说,首先是非物质的,也就是心理和精神的,应该明白适应性应该是设计师进行设计的前提”。
3.人类自我精神需求的刺激。马斯洛在他的需求理论中将人的需求由低层到高层或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社交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超越基本生存需求的社交需求,是社会人需要不断满足的精神需求,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人类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建立在丰富的物质资料的基础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就设计艺术而言,这也是设计艺术所应该秉承的责任,设计艺术的核心、目的,即以“人”为本,从人的自身的需要出发进行设计,这也是设计艺术发展的目的责任。
4.普遍的社会现实的影响。首先,当今社会所形成的老龄化的社会现象的不断加剧,整个社会所实际存在的实用劳动力在减少,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又衍生出新的问题。作为社会整个生产力的推动,青年人的压力增强,而这种压力及来自其自身的生存问题所产生的工作的压力乃至心理的压力,使其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生活状况。进而来自当今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现状,一对夫妇至少要抚养四位老人,虽然现代不断健全的社会福利,但仍然不能切实的改变这种现状。等等许多老龄化社会所衍生的种种问题,使社会的青年人压力增大的情况,设计艺术的伦理性所思考所要求承担的责任如何在其整个社会大的系统中缓解这种现状,如何在人们具体的整个生活、工作的空间设计中缓解这种压力,成为设计艺术所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其次,环境破坏、污染及其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率低所造成的浪费问题。从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社会呼吁设计艺术的环保、生态、节能、绿色的绿色的设计路线。再次,消费型社会的现实。设计问题如果搞不好,便容易成为商业的附庸,从设计伦理来看,如何正确的引导消费,引导消费的时尚,这都成为现代艺术设计所关注的问题。
5.现代社会合格设计师的责任和义务,设计师进行设计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设计的伦理性思考作为其行动的准则和指向,提高自身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深度,从人自身切实的角度出发,综合思考设计的问题。设计需要创新思维的创造能力。美国创造学家罗伯特·奥尔森曾说过:“那些思想拗执、顽固,缺乏随机应变的素质和生活形态,或者思想偏执的人,是很难推出新思想的”[15]。作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需要具有广泛的知识和丰厚的修养外,更多的是增强设计师的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从设计伦理而言,对整个设计的核心“人”的综合关系的平衡。
6.区域性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性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因素。这是存在于社会现实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如何正确的来认识处理这一现实,实现文化的自我回归和文化的自我认可,摒弃陈旧的思想认识。从新世纪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这一差异性的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是基于中国人的普遍的生活形态中的,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深化,体现于设计艺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了解、实践、应用,实现立足于中国人普遍的生活形态基础上的中国文化的吸收和传播。同时我们在正确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性的西方文化的差异的同时,应从大文化圈的角度,加强区域文化的保护,实现人们普遍的文化回归感,增强区域文化的情感因素的作用及其尊重,特别向中国多民族的国家,多种文化背景的现实,正确的处理大的正统的汉文化与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的和谐共存,促进文化的多样化,同样成为设计艺术所思考的问题。设计伦理性从“人”出发,体现服务于人的思想意识的需要,运用文化圈的人们共同的文化背景,来实现设计的文化交流性、适用性和民族情感的回归,当我们在思考大的文化范畴问题的探讨建立的城市文化圈的时候,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认识和回归,同样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所应重视的问题,而应真正的理解民间艺术的生活形态,民间艺术如果离开了其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便失去了大半的意义。“在传统社会,民艺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柳宗悦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饮食,备至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柳宗岳先生说的这些我们仍需要”[16]。“费孝通先生说也曾说:‘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还乡’”[17]。研究民间艺术以及所体现的生活形态对现代设计艺术的作用,反过来汲取民间艺术的积极因素的同时,如何重新建立适合人的新的艺术设计,这便又是设计的伦理性范畴。
7.设计学的研究现状而言,一般都是从设计的形象性(艺术性)、理论性以及设计的科学技术性等角度分析,对于设计的深层次的认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特别为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现代设计学研究的问题出现了很多就问题而问题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论性的设计学研究内容的实践指导意义缺乏明确的指导性,很多知识的理解分析流于就理论而理论的现状。研究、分析设计的理论知识,目的就是更好的来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再就设计理论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就设计的实践而后在理论的分析总结,虽然对于实践的总结分析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但同时也用保持理论的前置的引导作用。而设计的伦理性作为设计艺术新的研究课题,对设计艺术的实践具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就理论的实践性指导作用,“理查·布卡南与维克特·马格林在1995年出版的《发现设计》文集的导论中开宗明义的说明要讨论的课题,乃是日常生活的设计”[18],这个微妙的分别已使我们知道我们已开始离开对设计学纯粹的概念层次去理解设计,而返回到设计的实践去行动反对概念理论的分析。虽然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研究设计的实践层次,但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对于设计研究不仅仅对概念理论的分析,更要注重其设计实践的意味的思想主题。以上几点所考虑的核心便是为什么设计艺术要注重设计的理论性思考,启示了设计艺术重视设计的伦理性思考的发展方向。
三.设计艺术的伦理性思考
这个层次的分析,重点是我们如何来对设计的伦理性的理解,它既包括纯粹理论性的分析、综合整个思想的发展脉络,也包括设计的伦理性的具体设计实践及其设计思想的表现,主要体现为理论性的分析与实践性的体现的综合。
1.对于设计伦理的内涵的分析,主要从其定义、包含的内容两个层次的分析。对于设计伦理的定义的总结,即设计的伦理表现为从伦理道德的高度出发,以“人”为核心,处理人的综合关系,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建立秩序、和谐“人”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从其设计的伦理的定义界定问题上,我们可以清晰地将设计伦理所研究的问题、内容了解清楚。设计的伦理可以这样来理解设计学与伦理学的综合,设计伦理以伦理道德作为出发点和理论的依据,从理论上确定了其思想的高度及深度,确定了设计伦理的道德性,真正做到设计伦理的人性思考。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将伦理道德作为其思想的前导,并不是纯粹伦理学中道德的内涵,这里更多的侧重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即优良道德的实现以及规范伦理的范畴,优良道德的制定,其隶属于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层次,即“伦理行为应该如何的优良道德”。它主要包括:①.道德总原则“善”;②.社会伦理的道德原则“公正”与“人道”;③.善待自己的道德原则“幸福”与“贵生”;④.道德规则“诚实”、“自尊”、“谦虚”、“智慧”、“节制”、“勇敢”等等[19]。伦理学的道德意义避免恶劣的、错误的道德,制定优良正确的道德。布洛克说:“道德哲学家反思日常道德假定,并不仅仅是用哲学术语重述我们已经信赖的任何规范,而是寻求相对于日常道德的一种新的理解和新的观点,这将改正我们某些道德信仰和改变我们每天的道德行为”[20]。以“人”为核心,处理人的综合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所处理解决的关系应改为秩序化的关系,从“人”自身的需要出发,围绕“人”的周围复杂关系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宗教信仰、人与生活习惯、人与文化背景等等问题的处理。通过视觉传达的方式建立秩序和谐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视觉传达方式使设计艺术实现的主要途径和形式,设计艺术的目的、归宿就是创造和谐、适宜的生活方式,设计艺术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对于设计伦理学的概念分析的过程,同时也基本上明确了设计伦理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人”为核心的伦理性思考的设计实现,它呈现的是这样一种关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关系的设计思考,更详细些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行为习惯、心理差异、年龄差异、消费差异等等,人文环境的设计实现与资源、环境保护、材料工艺、地域特征等等自然环境的设计实现。
2.设计伦理与设计的目的、本质及原则的关系的分析,旨在界定设计伦理性的存在意义。“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这是至今已为人们多共识的概念。设计运用科学技术创造人的生活和工作所需要的物和环境,并使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其核心是为‘人’,这里的‘人’即是生物的人,同样也是社会的人”[21]。为人服务具有双重性的含义,再作进一步的思考为人服务的设计目的是“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设计目的原则的衡量尺度,联系到设计的伦理性思考,即设计的伦理与设计艺术的目的在其内涵上取得了思想性的契合,设计伦理是设计目的更好地实现为人服务的目的、实践的思想指导。从这点上来看,两者既存在理论性的思想契合又存在其内在的联系性的互相作用及思想的共融。设计艺术在不断的理论探讨及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在遵循某些准则,同时不断地提出发现新的问题,为设计的伦理新的思想寻找解决的关键点。设计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具体实践表现为“合理的生存方式”,设计的伦理就是处理设计艺术所涉及的关于“人”的和谐、秩序化的关系问题,因为我们这里所认识的人既是生物的人,又是社会的人的复杂情况,同时社会的人又存在着复杂的差异化和“阶级”等问题。设计的伦理的引导和思考设计艺术更好地实现设计的以“人”人本,真正的实现设计“人”合理的生存方式。
3.设计伦理与设计艺术的本质、原则的关系分析,同样从其设计艺术的本质原则所具体指代的内容着手,切实的从问题的根源分析其实践的指导意义。“设计艺术的本质体现在创造性、系统性、功能性、艺术性、经济性、教育性等六个层次”[22]。创造性:突破改变以往旧有的观念和形式,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设计艺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创造性过程,设计艺术要求不断的改变其思想的实质,创造适应时代性的“人”的生活方式的需要。同时设计艺术的创造性与社会的需要是相互的联系,社会通过设计艺术满足、引导和创造需求,设计艺术引导新的社会需求与设计的伦理性相思考相联系。设计艺术的创造性要以设计伦理作为其基本的思想引导,才能真正的创造符合社会需求的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好的设计创意作品应将其设计伦理认为其行动的指南,渗透到设计艺术整个创造性的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时期产生对于设计艺术积极的作用。同时社会需要好的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出现,只有好的优秀的作品才能够引导社会新的需求,创造社会积极意义的时尚。这里我们将设计伦理的思想实质与设计艺术的创作相联系呼应,设计艺术可以创造更加适合“人”的需要的设计作品,进而创造更多的市场需求,实现创造性与社会需求的和谐发展。系统性:“现代科学细分化和相互渗透以及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是设计艺术从程序到管理,从创意到事先都被纳入了一个个不同目标要求的系统状态中”[23],设计艺术系统性体现为设计的“控制与管理”[24],设计艺术是需要协调多种环节和因素的过程,综合各种关系收集可利用的信息,实现信息的综合、秩序化、合理化的处理。设计的伦理性确定设计的目标为满足人的需求,创造人的和谐的生活方式。设计伦理明确了设计艺术的核心点,这变为设计的综合关系的处理,明确了一个核心点,进而更明确了设计艺术信息的综合性和合理性的选择。其次,从设计艺术的系统性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具体到设计艺术处理实现的细节问题,设计伦理实现了设计关系的平等性,如:设计艺术的商业目的与公益性目的的实现过程的环节的综合思考,实现细节统筹于宏观设计艺术实现的目标细节的平等、和谐、秩序。功能性:设计艺术的功能性表现为实用性的原则,本质是“其存在的固有价值的体现”[25]。设计艺术的功能性是设计艺术最基本的属性,衣、食、住、行、用,设计艺术因人的需求而存在,也将以满足人的需求而发展。设计的伦理性明确设计艺术的功能形势能用到实用再到更加适用的过程的实现,体现了物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的问题,如:简化功能的操作界面、扩大功能的适用面、适应社会的多层需求等等。艺术性:设计艺术的艺术性体现为“设计物本身的形式美的创造过程”,是设计物的审美过程。普遍表现为设计物的装饰。“艺术性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性中融合文化、时尚、经验所形成的复杂统一体”[26]。明确设计艺术的艺术性特征,设计的伦理主要表现为装饰的适量。综合设计物具体的功用,适合人的普遍的审美情趣等等关系的合理适量的装饰,事先设计物满足人的功用价值的情况下精神的愉悦。经济性:设计艺术的经济性体现为“综合价值的实现为基础,体现经济规律对设计艺术的制约和影响”。经济性贯穿设计艺术的始终,设计艺术地的经济性表现为双层的内涵,其一、设计艺术所表现的经济的合理性。设计物更适应人,更适应市场,创造价值;其一表现为设计艺术的经济商品化,设计艺术成为纯粹经济、商业的附庸。设计的伦理明确设计艺术的经济性、合理的功能目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装饰、更加适用于人的原则以及合理的市场选择。4.设计的伦理性发展的历程,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艺术及其理论的发展研究相对较滞后,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分析,故立足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历程,总结设计伦理性的发展历程。对于设计伦理性的发展历程,前文已有比较详细地论述,从工艺美术运动、包豪斯注重艺术设计的功能与装饰的分析到雷蒙德·罗维、赖特注重设计的艺术的环境因素的综合考虑再到后现代主义的人文精神的塑造的发展历程。而真正意义上的设计伦理性的理论总结要为最早的提出设计的伦理的是美国的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他在60年代末出版了他的最著名的著作《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d)。在和本书上,巴巴纳克明确地提出了设计的三个主要问题:1).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而不是少数富裕国家服务。在这里,他特别强调设计应改为第三世界的人民服务;2).设计不但为健康人服务,同时还必须考虑为残疾人服务;3).设计应该认真地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设计应该为保护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资源服务[27]。从这些问题上来看,巴巴纳克的观点明确了设计的伦理性在设计中的积极作用,从当今设计的发展来看,设计的伦理性要求变的各位重要和迫切。设计的伦理性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建构,进而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流,同时又被分为两个层次:政治阶级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从这三个层次上来观察,基本上包括了设计的伦理性所要关注的内容。5. 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对于设计的伦理性不乏精粹的论断,其思想精髓对现代设计仍然具有形的意义。对于设计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的表现,从墨子的思想来看,墨子对技艺的要求突出一个“俭”字,一个“用”字,除此之外,其他的不加提倡,“不同珍奇、好玩无用之物,富室不加雕饰。他要求均平贫富,不聚敛供养以及的私欲,不耽于逸乐,施政提倡相利,教化崇尚相爱,批评公室税敛沉重,致使民心离散;在市场强行买物,致使商贾绝迹,珍奇好玩之物充斥,使民用的货物殚竭”[28],等等。提倡一种人与人平等的地位,反映到设计上,体现设计的平等性,即设计为广大普通的民众服务。体现阶级性的设计趋于平等,处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便平等、顺利。从墨子的思想中更为明显的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等兼爱的思想,消除影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阶级性思想,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体现为和谐性。从《考工记》来看,设计多注重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的交流。《考工记》中制轮的标准,体现为设计物要适应自然,“凡为轮,行泽者欲杼,行山者欲侔”[29]。制轮根据不同的地形以不同的制轮方法,“行泽”择削薄边缘,“行山”则是轮子牙厚要上下相等。
现代设计的伦理性对于现代设计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设计的伦理性已逐渐深化到设计的领域内,逐步实现设计的各个方面的人性化设计,既设计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设计的伦理性的要求实现了设计的重新塑造,实现了设计向新的趋势发展,设计被赋予更深的人文内涵和情感内涵,设计从关注设计本身出发,设计与环境两个阶段走向了设计的交流性阶段,实现了设计的情感交流、文化认同和人文关怀三个层次的发展,伴随着更深的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的不断深化。注重设计本身的思考,以设计为中心,关注设计本身的功能、装饰、材料等等。从设计物出发,建构设计的单层次内涵;注重设计与环境因素的设计阶段,实现了更广的层次的设计内涵的建构,设计要关注环境,与环境相融合,形成一个共融的空间氛围。设计与环境,既设计与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等)的相互影响作用;设计与社会环境(文化、宗教、民族生活习惯等)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设计与环境,既是整个大的区域环境的作用,更注重小的区域环境以及民族性区域环境的作用,实现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
注释:
[1]、[2]、[3]、[27]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第57页、第141页、第177页、第223页。
[4]、[5]、[6]、[7]、[8]、[11]、[12]董占军.《西方现代设计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版,第149页、第150页、第232页、第243页。
[9]、[10]、[15]、[21]、[22]、[23]、[24]、[25]、[26]荆雷.《设计艺术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第151页,第168页,第46页,第43页,第44页,第45页。
[13]、[14]、[18]杭间.《设计伦理学: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 [Z]http://www.sdada.edu.cn
[16]、[17]杭间 .《手艺的思想》[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第48页、第28页。
[19]、[20]王海明.《伦理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版,第19页、第8页。
[28]、[29]倪建林、张抒编著.《中国工艺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第15页、第8页。
参考资料: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倪建林、张抒编.《中国工艺文献选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荆雷.《设计艺术学原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王海明. 《伦理学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齐格蒙特•鲍曼[英]张成岗译.《后现代伦理学》[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杭间.《设计伦理学: 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Z]http://www.sdada.edu.cn
杭间.《手艺的思想》[M]: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5/6/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