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傅马克(MarkFuller))还是哈佛商学院的一名教授,教授战略理论。因为一些共同的想法,他和他的七个哈佛商学院的同事一起创办了摩立特(Moniter)集团,其中包括后来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教授。
如今,傅马克已经成为摩立特集团的董事会主席。摩立特集团也发展为全球性的战略咨询顾问公司,在全球拥有大约1500名员工,主要为财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政府以及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人士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在博鳌论坛召开前夕,傅马克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独家专访。
傅马克:我不认为存在具单独价值观的国家,即便是同一个国家,不同企业的价值观也是不相同的。我们之所以谈亚洲价值观,是因为现在很多亚洲企业面对的问题都很类似,比如很多亚洲企业现在处于成长阶段,而且竞争力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回顾很多成功企业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企业在价值观上都具有一些强有力和独特的品质,需要好好总结一下的。
傅马克:10个企业有可能形成10种不同的价值观,公有企业和私人企业的价值观又不同,但是他们遭遇的问题可能比较相似。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韩国,企业运营的环境改变都是非常剧烈的。当面对同样挑战的时候,在韩国、中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中,企业的管理者可能更熟悉西方模式,更接近于西方的管理模式。另外,一些亚洲的家族企业,他们在继承亚洲的传统方面可能更加有效,当然有些价值观已经过时了。
傅马克:我认为,亚洲的商业环境和管理特质确实有一些特殊性。成功企业需要掌握的就是对独特性的感知,他们要做一些与众不同,并且重要的事情,那样才能具有竞争力。在商学院里所学到的东西,往往更贴近于非常基础的经济知识,而和具体的经济问题相关性不大,因此很难直接拿过来就用。全球化是值得称赞的,但是要符合本土的活跃性,这两者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傅马克:我不了解你说的“中国式管理”指的是什么,但对于日本的管理方式,我比较了解,所以想多谈谈这方面的话题。我们去看日本的管理历史的时候,他们有从其他国家借鉴和吸纳方法,并且创造出更适合日本的管理体系。能够将原创的非常重要的元素融入了日本的企业管理,这是日本管理模式很重要的一点,是值得西方思考和学习的。日本的管理方式是一套完整的体系,里面有一些全球化的因素,我不知道中国的管理方式是不是也是如此。
傅马克:在美国商界,《孙子兵法》也很流行。管理是一门综合学问,和人类有关的,而人类思想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完全可能从传统典籍中寻找管理智慧。谈到亚洲的管理方式,不是指某个具体的管理技术,而是一个领导的概念,正确的领导应该对人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对人的动机有正确的认识,认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看那些传统典籍,可以让这些管理者做得更好。
傅马克:什么可以成为有竞争力的来源呢?就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优秀管理的基础。在确定自己的价值观,自省是非常重要的,看看你自己拥有什么东西,具体对中国的企业来说,即你现在所处的现实。如果想要建立可以推动企业发展的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中国现实的基础上,生搬别人的价值观是毫无意义的。
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创造了很多东西,包括在政治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这是中国的独特性,而这些都可以变成对企业管理重要的因素。
傅马克: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非常难的,决不仅仅是购买外国公司这么简单,如果你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就永远不能有效地管理。对于所有企业来说,首先要明确全球化战略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好的战略部署,仅仅是走出去,这是个错误的做法。比战略更重要的是执行,很多企业陷入困境,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全球化的沟通系统、推广体系、培训体系和信息系统,他们有的仅仅是中国的沟通体系、美国的沟通体系、荷兰的沟通体系……
为了构建全球化的沟通系统、推广体系、培训体系和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的政策是最重要的东西。以前日本企业中从来没有外国领导人,但现在许多日本企业的CEO都不是日本人,比如索尼和日产汽车都是如此。当然这并不是说,一个企业的CEO是外国人就意味着这个企业可以达到有效的全球化战略。一个企业要走向成功的全球化,各方面因素都要注意,可能需要改变你的推广体系,改变信息系统,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
傅马克:这个方法对于有些企业可能是非常有效的,当然不能一概而论。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存在,我们也有看到中国人担任外国企业的CEO。关键因素不只是CEO是哪国人,而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混合性和多样性。我认为最好的国际企业应该是,具有全球化管理体系,而不是仅仅认为自己在经营一家美国企业或者一家瑞士企业。很多中国企业正在试图走向全球化,比如打造国际品牌,做全球化的研究,他们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5/8/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