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浅析设计中的主义与形式
北京理工大学 尹建伟
摘要:本文通过现代主义设计向国际主义风格的演变来探讨设计中理念与风格或者说形式的联系。通过分析来阐述我对现在设计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 现代主义设计 国际主义风格 理念 形式
主义与形式
为了讨论这个话题,我们不妨先把历史的镜头推向包豪斯时代。那个时代由于物质资料的匮乏与阶级矛盾的恶化,加之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成熟促使了人们民主思想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理念的扩大。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先进的设计师对设计也产生了新的看法。这些思想先进的设计师里面最值得关注的是德国的格罗皮乌兹。他认为设计应该是为民主大众服务,而不是专为少数的精英或者权贵服务。这种设计的民主理念在他的设计以及后来的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与之对应的产品设计风格也由此产生:简单化、功能化和理性化。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认识到的现代主义设计。
我相信大家敬仰格罗皮乌兹并不是因为他本人给设计界带来了多少优秀的设计作品和清晰的设计风格,而在于他提出了民主设计这样的设计思潮。一个让众多平民百姓获益的设计思潮,这是一个设计师最为有价值的地方。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主义是一种思想理念,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方面的东西。而风格抑或是形式则是客观的物质实在,物质表面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主义是灵魂,形式为躯壳。灵魂与躯壳是事物的统一体,不可分割开来。失去形式的设计将成为“孤魂野鬼”,而失去理念的设计将成为“行尸走肉”。
再回到我们的历史镜头里来,由于现代主义的设计大师们受到当时德国纳粹分子的破坏,他们不得不在19世纪30年代末移居美国。毫无夸张的说,这些大师的到来让美国的设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的设计还是提倡现代主义,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美国的现代主义设计慢慢地脱离了现代设计的主义,而单纯地采取了现代设计的形式,从此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流行开来。在形式上,现代主义设计与国际主义风格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强调设计的高度功能化、高度次序化以及产品简单化。但在精神和理念上,国际主义风格抛弃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社会主义色彩,独自走向了没有精神实质的形式主义。
国际主义风格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得到质疑,因为阿道夫?卢斯的“装饰即罪恶”以及密斯?凡德罗的“少既是多”再也无法支撑日益强大的设计体系。人们开始厌倦了世界统一的建筑,风格一致的工具,人们再也无法从简单的造型中获得深层的感情寄托和人文关怀。设计走向了世界大同,这种大同是一种减少主义,设计师为了达到减少主义的特征,冷漠了功能的要求而仅仅保持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国际主义风格衰落不在于他夸大了减少主义,冷漠的产品功能,而在于这种风格缺乏了设计理念和设计内涵。1972年,随着山崎宾的“普鲁迪—艾格”低收入住房宅的炸毁,预示着现代主义灭亡的开端。
如果说国际主义风格的衰落只是设计史上的一种偶然的话,那我们再来看一下后现代主义,以及被认为后现代主义开端的波普艺术。也许这些例子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理念在在形式中的必要性。
单从设计这个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在精神上反对现代主义的风格运动。这种反动并不代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彻底打破,而是在现在主义上的一种发展,有延续的一面。通俗的讲,它是一种强调设计装饰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运动。其中心是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少既是多”,主张采用装饰手段来达到人们心理方面的需求。在这一点看来,后现代主义设计看似是由破有立。但从深层次的理念上来讲,它还是没有摆脱现代主义核心理念的影响,詹克斯就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一些什么别的东西。因为后现代主义没有拿出为什么要装饰更合理的依据,这样,也就导致了后现代主义只是流于装饰的风格,没有涉及思想改革的更深处。
波普艺术也是如此,它的理念在提出伊始发起人就没有严密地提出设计的目的,也就导致波普艺术在后期一味空乏地强调产品文缅装饰,甚至采用已经被历史抛弃多年的维多利亚纹样来装饰产品。产品思想的空乏带来设计领域的颓废。所以王受之先生在谈到波普艺术是就认为:单纯从形式上进行发展探索是多么的单薄与不可靠。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设计的风格一定得与设计理念或者成为主义相结合。
延伸一下,一种设计理念可以产生多种风格,而产生的这些形式风格是为总的理念和主义来服务的。如现代主义设计中荷兰的“风格派”以及俄罗斯的“构成主义”都是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形式,它们是以民主化、大众化为设计目的的。而一旦这些风格脱离现代主义设计这个容器,那它将失去它所具备的魅力。因此,我们不应该脱离思想理念来谈风格,那样会使作品失去存在的思想价值。
提出设计理念
我们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应该满足于社会,适应于社会并且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不应当只看到一个点,而应该站在一个宏伟社会的大面上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也就是说,设计之初,我们一定要对整个的社会发展需求有一定认识。之后,我们再根据理念来塑造产品应当具备的形式。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能够满足的时候,他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比如说地位,尊重等等。当然,这种精神需求不再单是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在我们的生活起居产品中也应能得到体现。
在这点上,我非常认同唐纳德?诺曼的设计情感化理论。他的理论是对当今社会的一个总体认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质资料相对丰裕的社会,人民对设计的认识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唐纳德先生认为设计里含的情感成分可能比实用成分对产品的成功更重要。我并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这一观点,但他提出设计应具备情感成分这一观点是我所推崇的。正如德国FROG公司创始人哈特穆特?埃斯林格尔所说的那样:“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它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体验和自我认同”。这种观点也体现在他们公司的设计理念上:形式追随激情。大凡一些成功的设计师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倾注自己的设计哲学和理念。我们可以在《100年100位产品设计师》这本书里发现,许多成功的设计师都会赋予产品一种情感,让这种情感渗透于产品的形式,并且给产品赋予生命。这种生命可能产品本身具备的仿生特质抑或是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产品传达出来的体贴可人性格。塞巴斯蒂安?伯格尼认为:设计良好的物品,就是那些在我看到它和使用它的时候会发出会心微笑的产品。他著名的Mr Mouse凉衣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这种衣架看来其貌不扬,浑身带毛。但当我们使用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毛刺可以很好地卡住衣物,不宜脱落衣架。当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的时候,你会发现衣架那种傻傻的,像一个刺猬在向你微笑形象。
刚才提到的Mr Mouse凉衣架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给人带了的微笑。而飞利浦公司那款电脑摄像头给你带来的是幽默造型的微笑。外观来看摄像头如同一个腆着肚子的男人,给人联想和幽默。
情感化设计的形式
细节的人文关怀:
你是否会在面对日本的一款数码照相机上形形色色的按钮和控键而感到不知所措呢?提到细节,我们都会想起日本那种繁琐的细节设计,这种细节没有给人带来更大的方便,却使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细节不是繁琐,我们拒绝为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设计的繁琐细节。我们之所以喜欢苹果iPot是因为它们的一目了然,它的简洁,它在感情上表达了自己的诚意,愿意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了解它。所以说细节不要过于繁琐,繁琐带来的只是对产品的误解。
细节设计还不单于为了便于人们的识别与操作,更多的是要让产品的每个按钮,每根曲线都跳动着对人的关怀。众多的设计国家里,王受之先生单单推崇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也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因为那里的产品简洁而富有人情趣味。先生曾在《白夜北欧》里谈到:北欧的设计既不是德国的绝对理性主义,又没有美国渗透在毛孔里的商业噱头,没有日本的那种过于繁琐的细节,更没有韩国的那种低水平的市民艳俗,纯粹而精彩”。虽然先生在评语中带有明显的成见,但我们要听得不就是他的心声吗?在设计这个行业里我们没有客观的公正,只有主观的偏见。汉斯?华格纳的中国椅和保尔?汉宁森的PH灯足可以说明他们在细节设计中对人的挚爱关怀。
幽默的仿生形态:
维特根斯坦曾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所以幽默来自于自然无修饰的表现,来自于形态在人头脑中的联想。仿生的形态可以让我们联想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回忆起大家都曾度过的美好的一次经历。仿生形态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联想美好的事物,从而使人从心底里发出微笑。飞利浦?斯塔克的柠檬榨汁机——Juicy Salif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当然,仿生不是从自然界中拿来就用,它需要我们的提炼,捉摸以至抽象。我们反对毫无联想毫无寓意的仿生形态,那样会导致我们的设计低级和艳俗。
小结
思想理念与形式风格只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才能产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设计师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于社会的发展,要有对整个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应当尽力把社会需求这种精神层与与之适应的形式风格结合起来以至给社会带来安全、可靠、宜人、大众的产品。正所谓用哲学的眼光看待设计,用人文的关怀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世界现代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青年出版社
《100年100位产品设计师》董慧明,王燕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白夜北欧》 王受之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4/10/2007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