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三)
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田颖拓
二 美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01·美国的欧化历史
当我们面对美国摩天大楼的时候,常常会发出这样一些疑问:那些毫无个性的摩天大楼是什么?是什么在支撑着它们?它们就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吗?当我们继续深入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便会得出新的诠释——美国并非遍地都是摩天大楼,在摩天大楼笼罩的下面,也有为数众多的欧洲古典主义;也有源于欧洲的种种文化与艺术,尽管这种文化与艺术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欧洲文化与艺术。于是,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支撑美国摩天大楼文化的不单单是美国的商业文化,美国商业文化的出发点,依然是欧洲所谓的“海洋文化”。也就是说,美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仍然是欧洲文化的变异。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立国只有二百多年的殖民国家,或者叫移民国家,就算美国人个个都是精英,也决不可能在二百年的时间里,建立起一个积淀深厚的、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体系。这一点连美国人自己也不相信,前面说过,美国人认为“不写印第安的历史,美国的历史就无从落笔;不谈印第安文化,美国当代文化就缺少根基”,这一点也反证了美国文化还远未形成的事实。那么,美国的文化根基是什么?上面的观点只是一种说词,真正的根基是欧洲文化。因为殖民主义的文化成因,就是欧洲所谓“海洋文化”。
大家知道,在我们上一节的讨论结束之后,结束了“黑暗中世纪”的欧洲,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资本原始积累的疯狂性,使欧洲资本主义一开始就走上了资源掠夺的道路,于是,进入资本主义的最鲜明特征,就是进入殖民主义时期,也就是所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那个时代。哥伦布就在自己的日记中说,他日夜祈求上帝赐给他产金的土地。他写道:“黄金是一个可以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能支配他所欲的一切。有了黄金,就是要把灵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正是这种“黄金渴望”,驱使欧洲的殖民主义者——商人、航海家、封建主开始了全世界范围的疯狂扩张活动。美洲大陆就这样成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对象,殖民主义者纷纷前往美洲大陆“淘金”。正如马克思所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剿灭,被奴隶化,被埋于矿坑,正在开始的东印度的征服与劫掠,非洲被转化为商业性黑人猎夺场所,都表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论》第一卷948页)“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共产党宣言》)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美洲开始了欧化时代。
欧洲殖民主义者对美洲的欧化,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欧化。是从种族欧化,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方位欧化。怀着黄金梦的欧洲人,大量涌入美洲。人口稀疏的土著居民或是被剿灭,或是被赶走,千百万欧洲移民带着他们的政治制度、谋生方法和文化传统蜂拥而入,占据了土著居民的领土。到1835年时,在北美洲的欧洲移民就已经达到1380万人。这种大迁移的最终结果,是美洲种族上的欧化。随着种族上的欧化,导致的必然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欧化。
欧洲殖民主义者,把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带到了被他们侵略的土地上。这种政治制度又随殖民主义者母国的不同而多种多样。例如,西班牙由马德里朝廷实行专制统治,自然,西班牙殖民地也受到同样方式的统治。法国殖民地也受到专制统治,因为那里的权力集中在总督和地方行政长官的手中;总督负责每个殖民地的防御,地方行政长官则处理经济事务。英国各殖民地都有民选的代议制机构,这反映了当时英国的议会制政体。
经济领域的欧化同政治领域的欧化一样十分普遍。就欧洲资本主义列强来说,起初他们的经济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它们信奉使殖民地经济从属于母国经济的重商主义原则。到了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列强在美洲殖民地的实际统治者,已经拥有了强大并且成熟的统治力量,于是,他们开始与自己的母国分离。1776年,殖民地的统治者发出武装起来的号召,这一号召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从1776年到1837年,60年的时间里,席卷了美洲大陆的所有殖民地,其间导致了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导致了加拿大这样英联邦国家的相对独立。事实上,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一场既争取政治独立,又争取经济独立的斗争。从此,美国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大片大片的领土:通过从法国手中购进“路易斯安娜购地”,获得密西西比河流域;通过侵略和购买,从墨西哥手中获得西南地区;通过同英国谈判,夺得西北地区;通过购买,从俄国手中获得阿拉斯加……在这些新地区,美国人又建起一连串的州,最后增加到50个州,组成了今日的美利坚合众国。
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1816年采取保护关税之后的工业尤其如此。在纺织工业中,纱锭的数目从1810年的87000个增加到1820年的25万个,至1860年又上升到1200多万个,钢铁工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扩展,1860年到达苏必利尔湖。与此同时,道路得到改进,沟渠、铁路得到修建。1830年时,铁路还不存在,到1860年时,铁路已上升到30000多英里。南北战争以后,由于西部的开放和横贯大陆的铁路建成,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1860年,美国在世界工业国家中排名第四,而到1894年跃居第一。1860年至1900年间,工业企业数目增加三倍;工业雇佣劳动人数增加四倍;工业制成品价值增长七倍;工业投资总额增长九倍。1890年,工业制成品的价值与农产品的价值相等,到1900年时,它却比农产品价值多一倍。1860年,工业基本上仍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到1900年时,它却扩展到大湖地区,而且还扩展到南部和西部的许多地区。
欧洲人认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是欧化的结果。是欧洲,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提供了人力、资本、技术和市场。例如,美洲殖民地在赢得独立之后,同英国的贸易不是下降,而是急剧上升。1765年是独立战争爆发前正常贸易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英国向十三个殖民地出口的货物价值为1944114英镑。1784年是战后恢复正常的第一年,在这一年,英国向十三个殖民地出口的货物价值为3679467英镑。1820年至1830年间,占美国总出口的36%的商品是运往英国,占美国总进口的43%的商品是来自英国。19世纪期间,尤其是在敷设铁路时,欧洲的资本——主要是英国、荷兰和德国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到1914年时,外国总投资额不少于72亿美元。
随着种族上、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欧化而来的是文化上的欧化。美国的文化较之拉丁美洲的文化更少受到土著印第安人的影响,主要原因是美国的印第安人人数较少,也较落后。然而,印第安人的影响也不可全然忽视: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25个州是以印第安语命名的;英语中现在至少有300个印第安语词汇;印第安人的许多发明,包括鹿皮靴、独木舟、平底雪橇和雪鞋,都得到了普遍的利用。
同样,美国也受到非洲文化的影响。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0%,而印第安人仅占0.5%。黑人的影响主要在民间文化方面。其一是民间故事,如《雷默斯大叔史诗集》中那些被乔尔·钱德勒·哈里斯通俗化了的故事;其二是民间音乐,包括所谓的圣歌和世俗歌曲,如劳动号子、囚歌、铁路界和轮船界的歌曲、“弗兰克与约翰尼”及“约翰·亨利”这样的叙事曲和世界著名的爵士乐等。
尽管美国文化含有这些印第安文化和非洲文化的成分,它主要还是来源于欧洲,不过,它的欧洲特性在其移植和适应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正规的文学艺术这一更为高深奥妙的领域里,19世纪的美国人显然感到自己不如同时代的欧洲人——这是有非常充足的理由的。美国人忙于制服荒原,根本无暇假装斯文和讲究美学。此外,清教徒的传统认为,辛勤劳动和拯救灵魂比艺术修养价值更大。1835年,法国旅行者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写道:“除了星期回去做礼拜外,将一周中的每一天都花在挣钱上的人们,没有什么可用来招待喜剧女神。”直到1820年,美国至少还有80%的书籍是从英国引进的,到1830年时,这个数字仍高达70%。就欧洲知识分子来说,美国文化是不存在的。英国评论家西德尼·史密斯的态度颇有代表性,他于1820年反问道:“在全球各地,有谁读过一本美国的书,看过一场美国的戏,见过一幅美国的画或一尊美国的塑像呢?”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渐渐为美国人自己所容纳。亨利·亚当斯写道:“纵观一生,人们已看到,美国人在文学上总是向欧洲人屈膝。”
因此,19世纪的美国人认真而又努力地模仿欧洲的文化。他们前往伦敦、巴黎、维也纳和罗马求学,建造希腊式圣堂作为公共建筑物和教堂,引进欧洲的音乐家和歌唱家,帮助建立歌剧院和管弦乐团。有些富豪巨头派代理人到欧洲去购买18世纪前欧洲大画家的作品。有些人甚至购买城堡,将城堡的石头一块一块拆下来,然后在美国重新建造起来。正如预期的那样,这些努力并没有给欧洲大多数知识分子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仍轻视美国人,认为美国人是一个“正在衰弱、被人唾弃、爱猜测、善算计、好打赌、喜殴打奴隶、爱浅斟慢饮的民族”。
将近19世纪末时,这种态度开始有一些明显的转变。“随着欧洲一切的衰弱,随着封建文化最后一点残余的消失”,瓦尔特·惠特曼和马克·吐温,尤其是马克·吐温,成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作家,他们的风格“既是当地的、西方的,又是北美大陆的”。随着19世纪的结束,欧洲知识分子越来越注意到一群日益显赫的美国明星:约翰·杜威、威廉·詹姆斯、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索尔斯坦·凡勃论和威廉·迪安·霍威尔斯。然而,欧洲的监护仍难以动摇。19世纪末,亨利·卡博特·洛奇仍能这样写道:“美国人开始文字生涯的第一步就是要自封是一个英国人,以便得到认可,并不是得到英国人的认可,而是得到本国人的认可。”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看到,在文化领域如同在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一样,欧洲文明的大规模移植已经发生,不过,这种文化传播和文化适应在移植过程中,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到了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质的变化。这种质的变化,使美国成了欧洲文化的实际领导者。这种霸主地位的变更,依然是从政治和经济开始的。发生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紧随其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欧洲的世界霸主地位,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被战争拖得支离破碎,疲惫不堪的欧洲,不得不把霸主地位,让位于两次世界大战中获渔翁之利的美国。1947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说:“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呢?它是一堆瓦砾,是一个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发源地。”这是对包括西欧和东欧在内的整个欧洲大陆的生动描绘。西欧和东欧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弄得荒芜不堪、民穷财尽。这两个地区在战后都不得不向两个新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寻求支持。在军事方面,西欧依靠美国组织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东欧则依靠苏联组织的华沙条约组织。在经济方面,西欧依赖于由美国提供资金的马歇尔计划,而东欧则依赖于经济互助委员会。在文化上,两者在20世纪末又都倾心于美国。
02·美国商业文化与现代设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性的战时经济转为和平建设,百孔千疮的欧洲,不得不把领导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交椅,拱手让给毫发未损而又大发战争财的美国,由美国来领导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建。于是,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代表。这是一条别无选择的道路,因为在战时,欧洲的经济、技术和人才,已经大部分逃亡到了美国,甚至也有亚洲和世界其它地方的经济、技术和人才流向美国。这时的美国,无论从什么意义上说,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都是对欧洲有着巨大吸引力的国家。
经济上的重建,意味着商业机会的增多,于是,美国人再一次发扬殖民者敢于冒险的精神,把当年的重商主义干脆发展成一种商业文化。在美国第一代设计师中享有盛誉的雷蒙·罗维(Raymond Loeway),就是一位高度商业化的设计师,他宣扬现代设计最重要的不是设计哲学、设计概念,而是设计的经济效益问题。雷蒙·罗维的座右铭是——对我来说,最美丽的曲线就是销售上升的曲线。在这句座右铭指导下,雷蒙·罗维把艺术与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
雷蒙·罗维的座右铭,说明了美国商业文化对艺术与设计的支配力。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或者是怀着种种目的来到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没有了学究气,也没有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在这里,艺术与设计的唯一目的就是促销,设计是为了提高商品的利润率,艺术是为了增加商品的附加值……一切都充满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商业化气息。在商业文化支配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完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服务目标,他们不讲,也没有什么设计理论和设计哲学,更没有欧洲同行那么多的理论著作,但是他们设计了数量惊人的产品、包装、企业形象。他们的目的就是做设计生意,而不是研究设计的社会功能。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我们下面以雷蒙·罗维的艺术设计为例,看一看美国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现代设计。
雷蒙·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从而引发了风靡世界的流线型风格。流线型被广泛应用于产品、家具等设计中,流线型的冰箱、流线型的打火机、流线型的订书机……接踵登场,流线型成为一种时尚,它的造型代表了流行风格和时代感,以致一个棺材商要求设计师为他设计流线型的棺材。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线型成了“现代”的代名词,“流线型的商业”、“流线型的政治”、“流线型文化”等等,成了美国人的日常用语,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着。
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后来,到了20世纪60 年代,又有所谓的波普艺术,把美国的商业文化推向了消费主义的极至。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是美国这种消费社会的热情赞美者。他曾经说:“美国最伟大之处,在于它开创了最富有的人和最贫穷的人,在本质上购买一样东西的传统。你看电视,看见可口可乐,而且你知道总统喝可乐,利兹·泰勒(Liz Taylo)喝可乐,想一想,你也喝可乐。可乐就是可乐,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角落中的乞丐喝的更好的可乐。所有的可乐都是一样的而且都很好,利兹·泰勒知道这一点,总统知道这一点,乞丐知道这一点,而你也知道。”对于文化,他认为:“现在每个人都是同样的文化的一部分。流行的看法使人们知道他们自己就是正在发生的一切,知道不必为成为文化的一部分而去读书——他们所需作的只是购买书(或是唱片、电视机或电影票等等)。”购买已成为一种文化。
沃霍尔是一位成功的商业艺术家,他画过商业插图,布置过橱窗展览,设计过鞋样和贺卡。他的早期经历决定了他作为波普艺术家的作品,始终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商业特点。复制商业文化消费品成为他的工作。他先是放大漫画家迪克·特雷西(Dick Tracy)的作品,后又复制康贝尔牌汤罐头、可口可乐瓶子。重复成为他作品的特征,以至把许多伟人和明星的照片也拿来复制。他说:“要富有创造性很困难,而认识你所做的缺乏创造性则更难,不被人家称赞有创造性也很难,因为人人都在谈论创造性和个性。人人都总是有创造性的。而当你说某个作品不具有创造性则会令人发笑,例如我为一个广告画的那只鞋就被称为‘创造物’,而它的素描却不是。”在他的作品里毫无艺术处理和个性的痕迹,有的只是艺术与设计彻头彻尾的商业化。
美国商业文化在巨大经济实力的支撑下,把现代设计推向永远追逐市场的道路,只要是市场需要,制造商、艺术家和设计师,就以一切手段加以满足。他们满足着市场,同时也制造着市场,诱导着大众的消费心理,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消费社会,以此来刺激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这是一个以牺牲人类资源为代价的市场经济活动,当美国依靠自己的资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快车道之后,便开始了疯狂的资源掠夺,把世界各国的资源变成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美国城市栉比鳞次的摩天大厦,与其说是美国人创造的奇迹,不如说是资本主义掠夺世界资源、破坏世界资源的结果。美国商业文化中的所谓“国际主义艺术”、“国际主义设计”,以及紧随其后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等等,就是以掠夺世界资源为支撑点的美国商业文化的广告牌。现代设计就是在这样的怪圈里,给美国的霸权政治、商业文化,当着廉价的掮客。看一看美国电影文化,好莱坞那些精心设计的色情、暴力、凶杀等等新视觉、新视听,就知道现代设计这个掮客,是怎样不遗余力地推销着美国的商业文化。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纽约世界贸易大厦设计者山琦实,就是美国重要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代表人物,他一生设计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商业大厦,与美国的摩天大厦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山琦实设计的普鲁伊特——艾格大厦被炸毁,这一事件被美国著名的评论家和历史学家查尔斯·詹克斯宣布为现代主义的终结,说它代表了国际主义设计的终结和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普鲁伊特——艾格大厦,是山琦实1954年受圣路易斯市委托设计的一批低收入住宅,这些九层高的建筑,冷漠到了极点,建筑群落工整有致,毫无情感,即使是低收入的穷人,也因为设计非人情化而不愿迁入,他们感到好像住入监狱区一样,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批建筑的入住率不到三分之一,市政府难以维持,终于在1972年决定把这个巨大的建筑群炸毁。詹克斯说,普鲁伊特——艾格大厦倒塌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后现代建筑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世界。
这种矛盾,正是美国商业文化自身的矛盾,也是美国现代设计难以解脱的羁绊。山琦实说:“在当今世界,人们需要风格宁静的建筑以保持头脑清醒……高楼大厦不应该让人敬畏和引人注目,而是要作为当代人活动的良好场所。”但是,在商业文化的驱动下,他依然设计着咄咄逼人、令人目眩和使人不安的摩天大厦。当纽约世贸大厦在“9·11”事件中尘埃落地的时候,美国的一些舆论认为,这也许是以商业文化为背景的美国经济循环到了终点。这种估计也许太过于悲观,但说它敲响了美国商业文化的丧钟,也许还不为过。正如美国刚刚侵占不久的伊拉克,历史上阿拉伯帝国辉煌之后,便是衰落。
03·传统文化依然左右着现代设计
美国文化是一个难以理清的东西,连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美国人经常鼓吹“国际主义”文化与艺术,或者“全球化”的文化与艺术,就是因为解释不清自己的文化脉络。自己的文化没有根,又不愿承认当地的土著文化,更不愿承认欧洲文化的祖源关系。事实上,欧洲的传统文化,仍然可以看作是美国文化的根。我们上面已经讨论过,美国商业文化的起源,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的重商主义。如果说工业革命前后的欧洲,曾经称霸世界于一时,是资本主义殖民掠夺政策造成的结果;那么,今天美国的称霸世界,也同时是新殖民主义政策造成的结果。这一点毋须怀疑,也无须争论,看一看欧美著名博物馆、艺术馆珍藏的世界文物精品,就会一目了然。这种新老殖民主义的起源,都可以看作是欧洲海洋文化的变异。海洋文化的负面,就是扩张、侵略、掠夺。美国的消费主义、国际主义、POP、全球化,以及它的摩天大厦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与艺术现象,至今无不体现着欧洲海洋文化的负面。
这里我们可以用POP艺术的个案来加以说明。人们通常认为,狭义的POP艺术,发轫于英国的“独立派”人物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1956年,“独立派”举办题为“这就是明天”展览。其中最有感染力、对艺术史最有影响的作品,就是汉密尔顿的一幅招贴画——《到底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画中是一间现代公寓,里面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和一个傲慢的裸体女人;有大量的文化产品:电视、带式录音机、放大的连环画书封面、一个福特徽章和一个真空吸尘器的广告;透过画里的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上,正在放映电影《爵士歌手》中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男子手上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糖,糖上有三个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艺术(Pop Art)一词由此产生。POP既是英文棒糖Lollipop一词的词尾,又是“流行、时髦”一词(popular)的缩写。
POP艺术虽然发轫于英国,但却盛行于美国,由美国传遍全世界,是美国影响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艺术。由于美国商业文化的强大势力,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看到好莱坞,吃到麦当劳,喝到可口可乐,它们渗透到所有文化当中,成为美国消费主义的流行文化。从另一个角度讲,波普艺术又是“工业”艺术,它可以任意剪裁、拼接、组装。所以,美国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就说:“由于美国受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化的冲击更重更快,其价值观念似乎更为扭曲……我想我创作的意义在于说明它是工业性的,这也是整个世界的方向。欧洲不久也将如此,因此,波普艺术将不是美国的,它将是全球性的。”
从这一个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美国,所谓的现代艺术也好,现代设计也罢,都在美国的商业文化掌控之下。艺术家和设计师,自觉不自觉地都在接受这种商业文化对艺术与设计的干预。而且艺术家和设计师,又总是把自己的创造活动和艺术与设计理论,看成是“世界的”、“全球化”的东西。这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在美国,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无形的干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
当然,美国商业文化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影响或者干预,并不都是负面和消极,也有许多正面和积极。譬如,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商业文化使现代设计更经济,更具有人情味。基思·哈林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一组公园雕塑,就说明商业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造型简单有趣,成本又不高,孩子们又很喜欢。再譬如我们前面举证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的广告设计,也都可以视为商业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这些美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品牌,总是把自己的品牌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使它逐步深入人心,从而占领当地市场。这是商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只要有利可图,它并不在意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传承性,因为它并非是要宣扬你那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而是为了自己的商品推销,为了自己的商业利润。所谓借鸡生蛋,借地生财,都是商业文化的一种表现。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之所以声称自己的“国际主义”,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上面讨论的是现代设计在美国,事实上,美国的现代设计以市场为导向,是一个虚化概念,它更直接的是为投资商和制造商服务,所以,它首先把投资商和制造商的需要放在首位,至于大众的消费需求,则是次要的。上面讨论过的山崎实的“国际主义终结”设计,就是明显的例证。也就是说,设计师是为有钱人或者金钱服务的,这是商业文化最根本所在,现代设计更是如此。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起的摩天大楼文化,就是典型的商业文化产物。
11/3/2004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