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是什么阻碍了BI的应用与发展?
商业智能(BI)的应用在国内IT软件界一直处于初级和低迷阶段,IDC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国内市场大概只有10%知道BI”,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阻碍了BI的应用与发展呢?相信在IT软件界很多人都希望知道真相,但又有谁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呢?直到目前仍没看见对这个问题即深刻又清晰的解答。根据我在IT软件界20多年的经验,我对此问题总结出以下五大因素:
一、人的因素
1、BI鲜为人知。
(1)根据IDC调查显示“国内市场大概只有10%知道BI”,那就是说知道BI的人少,使用BI产品的人就更少,应用成功的更是少得可怜,不足挂齿。
(2)在国内,真正属于成熟的、完整、完备的BI产品显得非常贫乏,甚至是空白(参见《谁是当今世界上最完整、最完备的BI产品》),因为了解知道的人太少,同时BI产品研发成功并作为产品销售推广应用的就更少;即使知道BI的人,但对BI的应用价值也并不真正认知,成功的案例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氛围下,BI的应用与发展其结果可想而知。
2、BI产品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1)对开发商或工程实施者来说,BI产品价值在于:其一,减少开发和维护成本。一个满足商业智能业务需求、完备的BI产品,可以减少开发与维护成本,即是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节省开发周期和维护时间、减少二次开发成本……;其二,增加附加价值。若开发商在行业领域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的话,再加上BI产品本身的价值,并能向最终用户提供BI应用解决方案,则BI产品将会带来无可估量的附加价值(参见《什么是BI的真正价值》)。
(2)对最终用户来说:使用BI可以对数据进行深度提炼与整合,变成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快速有效的决策分析。
基于上述二点,BI价值未能充分体现是因为BI产品能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是很多企业决策者或项目负责人都没有认真、透彻思考和评估过的,其结果他们不可能认知BI产品的价值,既然不认知又怎么会去用?又怎么可能用得好呢?其实属于BI的内容和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对BI产品有很好的、深刻的了解,就能区别开哪一些要实施的业务是属于BI的内容,哪一些是BI产品能做到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享受到BI产品所带来的价值。然而目前的状况是我们缺少这方面的素质和慧眼,故此严重影响和阻碍了BI产品的应用与发展。
3、软件人才普遍存在“通病”。
(1)缺少自知之明,自以为是。在国内IT软件界,有一个不成文的“通理”:大多数IT软件技术人才都有“老子最牛,无所不能”的通病,具体体现在:①认为别人能做的东西自己也都能做到,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好;②认为自己难以做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别人也不可能做到与解决;③对于那些不是国际知名品牌的BI产品,他们根本不愿去学习和应用,因为觉得学了对仕途也没什么帮助,同时也存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尽管这些不知名的BI产品更符合他们的需求,但由于他们有这种的“通病”,就难以接受那些所谓无名的BI产品了。
(2)心态不端正或扭曲。正如上述所说,尽管有些人知道BI或认知BI,但是,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心态去倾听与交流,也就是无法心平气和的去寻找和分析真正满足需求的BI产品,而总是拿众多不同BI产品的优点来挑剔另一个BI产品的缺点,大家总是在比来比去、斗来斗去、折腾来折腾去,劳命伤财,浪费时间,无法能找到真正符合自己需要的BI产品。
基于这些“通病”,你想让他们购买使用BI产品,我看比登天还难!
4、对BI产品不认知。
(1)第一个不认知是:使用者区分不开哪一些业务可以由BI产品来做?
(2)第二个不认知是:即使知道了哪一些业务可以由BI产品来实现,但提炼不出、总结不出可以实现的那些业务模型、关键性指标(如KPI)、如何解决商业智能应用的性能问题等等,即便有一个好的BI产品,也没办法去应用与实现。
(3)第三个不认知是:即使没有第一、第二个不认知的问题,但由于又对BI产品不了解,也就是完整完备的BI产品非常庞大,产品的应用过程也是千差万别的,不是你一时半会能搞清楚的,甚至你就是用过某一类的BI产品,也不代表你真正认知一个完整完备的BI产品究竟包含了多少内容,尽管不断重复的看来看去、选来选去、比来比去,甚至不断的重复投入购买BI产品,最终发现所选购的BI产品在其应用中都缺胳膊少腿,连现今业务都无法充分满足,更谈不上满足将来BI需求变化了。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从而打击了使用者选用BI产品的信心。
二、产品的因素
实践证明,无论是国内外的BI产品,在BI应用过程中都显得缺胳膊少腿,也就是说BI产品欠缺完整性和完备性,应用中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BI业务需求,这是国内外的BI产品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特征表现在:
1、国外品牌的BI产品难以满足国内基础的、大量的、千差万别的中国式报表需求。
尽管国外的BI产品应用水平非常高,但他们的应用是侧重在OLAP(数据分析)、数据仓库、数据挖掘以及动态报表(以水晶报表为典型报表)等方面,虽然国内有部分重点行业(如金融、证券、保险等)在这方面应用得比较多,但大部分其他的行业应用仍以查询报表为基础和主调,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特色报表(类Excel统计分析报表、类动态报表<水晶报表>与类Excel混合型报表等),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报表制作与实现是国外BI产品所望尘莫及的、无所适从的,甚至是不可用的。
2、国内BI产品欠缺完整性。
(1)目前国内的BI产品可以说分为二种不同的类型:①基于仿照国外的产品来做,重点侧重在OLAP(数据分析)方面,OLAP有的功能大部分它都有,但它又没有国外做得那么细、那么透彻;②仿照水晶报表的产品、类Excel报表的产品或类Excel报表和水晶报表的混合型产品,但他们也仅仅局限于是单一的报表工具。
(2)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BI产品,在商业智能应用领域里面都显得不完整,有很大的局限性,要不就是仅仅只做OLAP,要不就是仅仅只做报表,欠缺完整性完备性,既缺少广度又缺少深度(即产品的功能不够宽不够细)。好比一个小区的建设一样,一个称得上成熟、优秀的模范小区,其条件必须要有相配套的水电、煤气、通讯等设施,如果要求更高的话还需要有完善的周边环境建设如超市、医院、幼儿园等,以及优质的物业管理包括保安服务、清洁服务等,仅仅在小区里面有高档漂亮的房屋是不够的,单是局部的优秀是无法称得上完整完备、舒适、方便、安全的生活小区。
正是因为国内外BI产品在国内的BI应用中都短胳膊短腿,故使得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要不就是放弃这类产品,要不就是自己去编程实现这类产品所无法满足的功能,要不就是再购买别的产品来弥补,这样做其结果就是造成了项目实施难度增大,成本增高,原本期望想做的事情也许只好放弃了……,所以国内外产品在商业智能应用方面让人满意的成功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
3、国内BI产品研发难度大、屡屡受挫。
(1)曾经有很多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研发BI产品,如东软、用友、金蝶等大型集团,小型的企业更不计其数,但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没见到研发出满足国情需要的完整的通用BI产品。
(2)即便有极少的企业研发出了BI产品,也仅限于仿照OLAP工具或报表工具,但这些工具都不能满足国内商业智能业务应用的需求,更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一拿到行业上去应用往往就出现“见光死”,搞得很多项目中途放弃,其结果是客户回头率很低——在以后的项目中再也不会去购买这类BI产品了。
上述的情况严重打击和挫伤了开发商的激情,同时也影响了BI产品的销售。
4、BI产品本身引发的问题。
(1)产品易用性问题。无论是国内外的BI产品,易用性都不理想,体现在很多应用或特定的应用都需要编程来实现,使得应用或实施的难度增加,对使用者的素质要求也大大提高,这也会严重影响使用者的情绪,降低BI产品使用的普及率。即便有些BI产品在实施过程中不用编程,但其制作过程、实现过程往往过于复杂、难学,同样也会影响使用者的信心。
(2)产品稳定性问题(指产品的BUG)。使用者在应用BI产品过程中若经常遇到出错、死机等问题时,如果BI产品供应商不能及时给予修正,久而久之也会挫伤使用者的信心,这种情况在国内产品相对而言比较常见。
(3)产品性能问题。尽管使用者能用BI产品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查询、报表、分析等结果,但如果这些结果的运行效率很低,也就是说明可能存在以下这四个方面的问题:
①BI产品在制作这些结果的过程不合理,不是用最优最佳的方法去实现;
②BI产品数据驱动的性能技术不过关,例如其性能仅以标准通用的驱动技术(如ODBC、OLEDB、JDBC等)没有什么区别、不分上下;
③没有或缺少处理海量数据的关键技术(如没有复杂表关系的处理技术、代码表转换处理技术等);
④运行这些结果的数据过于庞大,没有建好数据仓库;也正是这四者的问题必具其一,以致于使用者无论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些结果,但由于性能太差,也让使用者无法接受。犹值得一提的是,很多BI产品都没有超高速数据引擎、海量数据处理或数据仓库等功能。
(4)产品二次开发问题。大部分国内外BI产品在二次开发方面都显得非常薄弱(除了水晶报表和蓝葵BI产品之外,水晶报表有几百个API函数,蓝葵BI产品有近2000个API函数),尤其是国内的BI产品,在这方面更是贫乏,甚至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功能。而二次开发功能的强弱与好坏是至关重要的,它具体体现在BI产品使用者是否能解决一些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的、特定的、特殊的(BI)业务需求(也就是说当BI产品本身不具备解决或者处理这些业务需求时,使用者可以通过二次开发接口来解决这些特定的问题),故此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是深入使用BI产品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有这种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BI产品使用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满意度和实施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5)产品互整合问题。BI产品的应用往往和其业务系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BI产品所实现的过程和结果通常要和业务系统整合为一个系统或一个平台,也就是说BI产品必须要能与别的产品或业务系统无缝整合在一起,这是国内大部份行业应用的普遍需求。BI产品整合能力的强弱与好坏的标志是:BI产品在非Web的环境下能否被封装成控件来使用。这种特性是国内绝大部分的BI产品可以做到的,但国外大部分知名品牌的BI产品在非Web的环境下,是难以或无法嵌入到别的产品或系统当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或平台,使用者或最终客户往往看到的是二个系统或平台,这对系统使用人员来说极不方便,对于这种情况,国内很多行业的最终客户是难以接受的。
三、品牌的因素
1、部分重点行业存有不成文的“通理”。国内的一些行业如金融、银行、电信等等,他们在IT方面的投入并不缺乏资金,一旦他们有BI业务需求要实施的话,那么他们在选购BI产品时,重点考虑的往往是BI产品的品牌,并不是从实际的业务需求去考虑,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些行业里面普遍存在着一条不成文的“通理”:那就是选择国外知名品牌的BI产品再怎么不行也不致于背黑锅,因为品牌都不行还有谁行?暂不论他们是否具有崇洋的观念或思想,也确实因为这些品牌的BI产品在这些行业的BI某一领域的应用有相当的客户群和认可度,即便非品牌的BI产品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甚至是极具中国特色的BI需求,即便在性价比方面也更符合他们,但同样难以被选用,因为万一选择非品牌的BI产品用于项目实施中,无论是因为产品本身或非产品本身造成的问题而导致项目失败,那责任就大了,也就难以推脱其责。
2、国外BI产品不提供OEM方式。国外的BI厂商基本上不会以OEM的方式去出售自己的产品,这对于选用他们产品的中间商来说,根本不可能将这些产品冠以自己的品牌去与别的系统或产品整合和销售,也无法推广自己的品牌,具体表现在:
(1)BI产品中间商基于国外的BI产品为客户提供的应用(或BI应用)解决方案,由于国外的BI产品不提供OEM方式,即便中间商做得再好,但这也无法变成属于自己品牌的系统或产品。
(2)BI产品中间商自己本身若有别的应用系统(如保险系统、税务系统等)或产品(如OA、ERP等),在与国外的BI产品整合时,由于他们不能OEM国外产品,也就不能将这两部分的东西整合成一个属于自己品牌的系统或产品,因此最终用户在使用时看到的是二个系统或产品,这对最终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尽管国外的BI产品品牌知名度高,但由于存在以上所说的限制,若BI产品中间商想打自己品牌、推出自己系统时,他们选用这些国外产品是很伤脑筋的。 3/1/2007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