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10月中旬的下午,北国深秋的空气已经很凉。道路两旁大都种着白桦和杨树,瘦高的白桦挺拔在哈尔滨秋天的阳光里。哈尔滨很有特色的俄式建筑,宽大而稳重,显得整个城市稳重而肃穆。
哈尔滨市有一条三大动力路,名字很有意思。在这条1500米长的街上,沿路就是三个巨型的工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和哈尔滨锅炉厂。这三个都是国家大型装备工业企业,人称“三大动力”,而这条路所在的区又叫“动力区”。
哈尔滨市的动力区的渊源自然是这三个著名的大型企业,这个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动力基地,有太多的回忆和见证。
1958 年 9 月 29 日,新中国第一台2.5万千瓦汽轮机在这里设计、制造成功。以后,相继设计、制造了的汽轮机越来越大型,数字一次一次刷新。2005年,哈尔滨汽轮机厂集团的汽轮机生产当量(注)达到28000MW。在翻开哈汽50周岁生日的2006年,哈汽的纪录已经是60 万千瓦超临界汽轮机,超超临界汽轮机。 (图片) 哈尔滨汽轮机厂正是哈尔滨动力区的重要成员,是以设计、制造大型火电汽轮机, 核电汽轮机、工业用汽轮机组、船用汽轮机和燃气轮机为主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哈尔滨汽轮机厂今年刚好50周岁,今天在全国各地天南海北的电站里都能找到从哈汽“走”出去的汽轮机的踪影。
未雨绸缪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最为自豪的还是哈汽的汽轮机都是自主研发实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哈汽的副总工程师兼技术部副部长姚宏伟语气平静,但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感。
姚宏伟是1989年哈工大毕业就来到哈尔滨汽轮机厂。在那时候,进入哈汽工作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生产、工艺、技术,各个部门他都轮流转过,但是综合看起来他做地更多的是做信息化工作,缘于1999年开始主持甩图版工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样一来,他就一直在技术管理处负责信息化。
1994年哈汽进行了一次股份制改造,但是这次的改造后迎来了“常规火电三年不开工”的市场低潮,客户的反应也不理想,哈汽陷入了些微的沉闷。
“2000年之后,公司领导从体制先入手,大刀阔斧做了几件大事。”姚宏伟回忆。
哈汽原有的20多个职能管理部门整合成为了行政部、科技部、制造部等五个部门,压缩了管理层,简化管理环节。并以现代企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对公司实行生产车间按照产品独立成套,生产工艺流程封闭的原则,过去加工一个零件需要转几个车间,而今各车间独立完成,生产周期大大缩短。
这次体制的改革为之后哈汽的科技创新铺平了道路,在制度、人员以及管理水平上,都为后来的哈汽由简入繁的信息化做了潜移默化的准备。
启蒙运动
“1998年的甩图板仅仅是工具的更新,2000年开始才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姚宏伟都历历在目。“信息化从那时起,我们做了一次信息化启蒙运动。”
首先在哈汽开展的是局域网的建设,局域网如同信息公路,只有搭建好公路才能进行具体的项目实施。到02年局域网基本形成规模,在厂区内形成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规模。
在局域网铺设的过程中,对于哈汽的员工来说也是不小的冲击。局域网通到厂区的每个分厂、每个车间、每个办公室,自然需要各个部门开始用PC终端。哈汽这样的老牌大国企,老员工为数不少,有很多老师傅连键盘都没有摸熟,现在的要求却是大家都熟练用电脑工作。
抵触不是没有。但是信息化才刚刚开始,怎么协调?一方面是,负责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部开始做试点,发起不同的部门的员工电脑应用大比武。在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大家展开不同的练兵和比武。
哪怕是今天,随意在各个车间里,库房管理的车间里,依然存在着时不时进行计算机系统应用的“练兵比武”的风气。
由简入繁
2003年,哈汽自己与包括哈工大、北航在内的高校以及相关信息化专家合作,制定了公司的信息化发展纲要,这是综合对哈汽调研之后得到的需求。从此以后,哈汽开始按照纲要的要求,来进行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实施。
03年完成的是:“一个平台、五大系统”,“局域网建设平台”,“仓储供应管理系统”,“质检中心理化检验,计量信息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OA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二分厂生产管理系统”。
04年则是围绕着“一四一”工程进行的。“一”是指“一个平台”即网络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四”指的是“分厂生产管理系统”、“技术准备技术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管理系统”、“工具处生产管理系统”等四个生产管理系统。而“一个集成”指的是PDM与生产管理系统的集成。
05年,又实施了“一二三”工程,“一个基地”就是叶片数字化制造基地的建设,“二个推广”是指PDM系统推广应用和分厂生产管理推广,“三个系统”是指“档案中心图档管理信息化”“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系统”“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收集、存储、分析和报告质量信息的系统”。
每一年,都有很多的应用,因为哈汽的规模和竞争形势的要求。看起来条理清晰的各类信息化“项目”与“工程”,其实里面的历程很曲折。
“就拿做每一个项目做需求分析来说,需求分析是首要也是重要的。它需要众多的生产业务部门进行配合,牵涉很多。需求分析做得是否准确,甚至决定了项目的成败。所以每个信息化项目应用部门的领导必须参与进来。用户是主体,用户没有主动的参与,项目决达不到好的效果。”姚宏伟语速不快,但条理异常分明描述每一年的项目历程。
随着信息化循序渐进的建设,技术部门不再剥离在“大生产”之外,形成一套“全天候”为生产服务的大生产体系,哈汽正在这条路上走着。
PLM的力量
高骏鹏是哈汽技术部的得力干将,标准的哈尔滨人,高大热情爽朗。在厂区里走着,他几乎和所有的参观车间里的同事们、厂区路上遇到的同事乐呵呵的打招呼。
记者问:“哈汽这么大厂,这么多员工,都这么熟悉?”高骏鹏笑着,“除了最新来的不太认识之外,都还行。毕竟做信息化项目需要和每个部门打交道,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非业务部门,我们技术部做PLM项目跑得太多了,谁都接触,自然就熟悉了。”
在汽轮机这样一个离散加工业里,产品的特点是结构复杂、周期长、使用寿命也长,很多情况下都是定制化生产,汽轮机在各个电站等使用单位投入使用后还需要定期的维护和服务。以一台600MW汽轮机为例,每台机组有8000多个零件,BOM表数据庞大拥有近10000多条数据。而历史数据巨大,哈汽历史产品共300多种,近600台,设计流程控制以及数据存储修改归档也急需规范化管理。
不仅如此,哈汽的MES以及ERP项目的启动,都急需源头的数据保障。汽轮机的产品研发异地协同设计也需要来实现。
——至此,哈汽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需求就涌现出来。
高骏鹏总结,“在汽轮机行业,历史图纸多,图纸转化周期长,产品研发周期长,大量应用三维设计,产品设计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多。所以必须选择合适的PLM管理软件做PLM这个系统工程。”
哈汽的设计部门已经全面应用了UG(NX3)SOLID EDGE。从2004年开始,PLM主体项目的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开始,哈汽协同他们的专家考查了诸多产品,最后选定了UGS的Teamcenter。预期用PDM系统进行产品设计、更改流程管理,让设计人员真正把PDM作为日常办公的基础平台。
“2004年,PDM刚刚从设计部门开始时,设计人员习惯沿用原有的习惯来处理。而且用完之后,期初的数据库用量增加较大,让整体的工作出现了不少问题。设计部门的同志们就开始有抵触情绪了,提出一些不适合设计人员使用的理由。”高骏鹏回忆。
2004年7月,公司一把手了解推进不畅的情况,也开始很重视,多次的项目会议他都过问并要求看会议纪要;与此同时,姚宏伟、高骏鹏带着PDM项目组加强与应用对象的沟通,请应用人员提问,五花八门的问题收上来,一一解决。并派出技术支持小组深入到设计部门各专业室,进行PDM流程应用培训22次,并宣贯PDM产品的管理思想,开通了PDM专线电话:哈汽专家组UGS形成一个整体,密切配合,从全局出发解决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2004年12月到2005年3月,是哈汽PDM项目突飞猛进的三个月。“我们项目组还编写了用户手册,手册包括针对设计、会签、档案、工艺以及明细表录入等不同角色的功能需求,分别讲述了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还有错误问题处理等。手册通过邮件系统下发到每个用户手中,这一切都是为了推进系统的应用。”高骏鹏介绍。
亲历了整个PDM实施的高骏鹏总结:实施是交互的过程、也是需要努力解决各种矛盾的过程。目前向上游利用UG、SOLID EDGE的参数化设计开发,向下游与技术准备计划、档案管理系统、仓储供应管理系统、分厂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二次开发。使得PDM系统的数据仓库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有效的促进了各个系统的实施。以往进行材料汇总需要一个半月经过我们的开发使工作时间缩短到一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未运用PDM系统之前与实施后对比,利用借用产品部套开发速度提高一倍以上。
“做好了设计平台、设计数据管理、工艺管理等,我们把产品从起初到生产装配整个都做起来,把PLM的系统建立起来。一次又一次的分步实施,有的放矢。做真正意义的PLM系统,与企业管理能力、企业管理方法和能力以及业务的紧密结合、与生产关系的适应以及与企业目标的匹配。而不是纸上谈兵。”
高骏鹏兴奋介绍PLM项目的成绩:数字化开发为新产品推出缩短了30%的周期;降低图纸成本、修改成本20%;使技术准备计划工作效率提高30%;为其余管理系统及时提供BOM信息,提高工作效率30%。
目前的PLM项目还在不断深入应用中。
注:汽轮机的产量和生产能力是用万千瓦的单位来衡量,汽轮机装置的热经济性用汽轮机热耗率或热效率表示。
记者手记:
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参观的最后一站是第三分厂,也就是总装车间。尽管我们之前看了不少高大的装配线和大型数控机床,但还是震惊了一下。因为第三分厂更为高大,层高10米的厂房依旧开阔,井井有条的是各条装配线。沿着装配线,汽轮机的各类型号不一的转子、内壁、外壁,一个接一个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车间顶窗投射来的一注注阳光下,闪着新鲜的金属光泽。根据各种工艺,有条不紊的按步骤组合在一起。汽轮机的雏形在这里组装完成:这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
汽轮机就是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天南海北的电站,开始担当起职责。
哈尔滨汽轮机厂的新网站上栏头有句话“书写共和国机电工业发展历史”。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企业的理想,以及责任感。
四十多年来, 为国家提供装机总容量占全国火电机组的三分之一以上。
他诞生在共和国火热建设的时代,为共和国的机电工业奠基;他也有沉闷过,在计划经济的上世纪80、90年代;而今天,在国家又需要的时候,重新站起来,积极的投入到重新学习、竞争中。
哈汽今天的成长,哈汽的信息化也不可磨灭。信息化也成为哈汽自身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记入到哈汽、机电工业发展的历程中。
1/22/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