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制造业最重要的管理理论恐怕就要算"精益生产"了,无论是实施过程还是系统规划的最初阶段,这个理论都应该得到体现。
"精益生产"的概念源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汽车制造业。正是这种概念的提出,使日本汽车业在与美国汽车业的竞争中占得了先机,它也因此成为了制造业的管理圣经,被制造业的管理者们所信奉。"精益生产"强调全员参与、团队合作,以消除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浪费为出发点,追求零切换浪费、零库存、零缺陷;推行柔性化生产,通过看板管理等方式,进行生产现场的物流、生产节拍控制,实现车间物流平衡;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每一个人都参与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检测、控制。
MES“分解”生产计划
计划,是多数与ERP相关的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比如销售预测、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等等。作为ERP的下层信息系统,MES的计划应来自上层ERP系统中的生产订单,并将其转为MES系统中的"生产任务单",以在车间执行。MES要能够收集和统计生产任务的计划及执行情况数据,包括任务计划量、计划日期及执行完成量、完成日期。这就要求MES要回答"生产任务有多少量,安排在什么时候进行,计划什么时候完成?",以及"生产任务安排在什么地方,由谁来执行?",甚至是"生产任务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完成情况怎么样,出现了何种异常?"等诸多问题。
看板管理乃 MES“核心”
作为”精益生产”的主要内容,看板管理可以对生产现场进行即时控制。看板是MES的一个基本功能,能在MES的"看板"中体现的数据包括线体生产情况(各线体及各工位)、质量预警、物料需求等。
MES看板包括四个部分:生产任务看板、各生产单位生产情况看板、质量看板和物料看板。其中生产任务看板包括生产任务号、班组、线体等元素。通过该看板,我们可以及时了解生产任务的投入、产出等情况;该看板也为生产的前期准备提供了信息,比如当天需要生产哪些产品,应该准备哪些物料、工艺文件、生产夹具等。
各生产单位生产情况看板,主要完成对生产节奏的控制。看板上体现各生产单位的投入和产出、不良率和直通率等质量情况等信息。通过这个看板,管理者可以对生产有问题,产出比较慢的生产单位进行加强,同时控制其上一个生产单位的产出,以免造成堆积,减小过分加工浪费、不平衡浪费、搬运浪费。
质量看板主要是体现各生产单位、各产品的生产质量信息。MES系统需及时、充分体现各生产单位、各产品的生产质量信息,以便生产人员进行了解和控制。对生产现场质量的及时了解控制,可以减小不良浪费,是实现全程质量管理(TQM)的一个重要环节。
物料看板则要求在“精益生产”的思想中,强调及时供应、物流平衡。如果车间现场物料管理不善,可能引起搬运浪费问题。在MES的物料看板中恰恰能体现各生产工位的物料耗用和需求情况,通过MES的物料看板,物料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备料、送料,避免物料在产线的堆积和供应不及,减小搬运浪费。
MES 要让管理更精细
"精",是“精益生产”对质量的要求。更进一步,这个精则体现在全程质量管理(TQM)的思想上,对于制造系统,则更注重生产这一过程。MES通过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信息收集,完成了产品生产周期内的质量跟踪,进而可以对生产的关键质量环节进行监控。除了对单个产品的生产质量信息收集外,MES还包括质量预警、质量分析、质量报告、原材料质量等质量管理功能。
有句大实话这样说:"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质量预警正是为实现这一思想应运而生的。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加强对现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是一项重要任务,为此MES就提供了"质量预警功能"。MES因此能够对现场的生产质量进行实时地收集、分析,当某项质量指标超出允许范围时,MES就会给出警告,提醒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避免"制造浪费"的进一步扩大。
质量分析使得MES可以完成重要不良项分析、产品生产质量趋势分析、生产单位的制造质量趋势分析等,这样的分析对车间下一步的生产安排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质量报告是生产部门绩效考核的一个关键指标。平时车间使用的一些纸质质量报表,如良品/不良品率、直通率,都可以通过MES得到,而MES可以更进一步做到更多维度、更细致。
原材料质量是指产品在使用某原材料后MES可以对其生产质量情况进行跟踪,以解决诸如某原材料是否会引起质量问题?会引起多大的质量问题?引起质量问题的某原材料被用于哪些产品上?等问题。
构造产品生命链
产品管理关注产品整个的生命周期,而MES也很关注生产生命这一过程。MES的产品架构会有别于PDM中的设计架构、ERP中的物料需求架构,不需要复杂的BOM层次,它以生产过程为主要思路,可以以生产段作为一个层次,每一层次又包含着所经过的生产过程、所使用的材料。在产品生产时,作为MES的基础模块,数据采集模块又完成了对产品生产信息的详细记录,构造了产品生产生命周期的一条完整信息链。从而在这条信息链上,可以正向查询产品的制造信息、物料信息、质量信息等等,又可以通过物料、质量、制造等具体信息反向追溯具体的产品。
1/6/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