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工博会

浅谈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
罗仕鉴 朱上上
为节省流量,手机版未显示文章中的图片,请点击此处浏览网页版
摘要:研究了用户和设计师在感知产品造型上的共同点及差异,提出和讨论了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的概念,建立了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感知意象匹配模型,探讨了其研究方法。
关键词:产品造型设计 感知 意象 内隐性 感性设计 口语分析
在如今高度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审美情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使得过去以生产为导向的卖方市场形态,转变为现今以用户为导向的买方市场形态,工业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越来越注重用户的感知意象。为了增强吸引力,一件设计好的产品不仅要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用户的生理要求,而且要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1]。为了预测产品的成功性,控制并优化其效能,设计师必须将用户的主观需求和客观要求外显化[2]。
在工程设计中,许多分析可用性的系统方法被用来获取成功的产品[3],这些方法对于评估和验证产品原型很有效。但是,仍然缺少有效的方法来研究产品的品味和美学功能(如品牌意象、个人的美学爱好和目前的流行趋势等)。产品的造型设计或者风格表现是一种主观的、个性行为,大多取决于设计师的品味而不是用户的倾向[4]。目前,产品特征与产品意义之间的理解性还比较低,难点在于用户对产品的情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有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会影响到感知机制[5]。
在工业设计领域,产品语义研究者总是试图解开人们是怎么样感知产品的外观、用途和文法。为了研究用户的感知意象,美国学者Osgood等(1957)[6]提出的语义差异法(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SDM)是一个基本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学习对象(包括产品外形、色彩等)的语义,将用户的感知反应在Likert量表上,然后运用统计的方法分析其规律。如Maurer等(1992)[7]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了人们对街道家具造型设计的感知意象,Espe(1992)[8]研究了手表造型设计的感知意象,Hsu等(2000)[4]通过电话机造型分析了用户与设计师感知意象之间的差别。
国内学者运用意象尺度(Image scale)[9],借助科学的方法,通过对人们评价产品造型的心理量的测量、计算、分析,降低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知维度,得到意象尺度分布图,通过意象图(Image map)研究产品在座标图中的位置,分别对数控机床的造型设计[9, 10, 11]、手机的造型设计[1, 12]等进行了研究。其基本思想是根据语义差异法和多维尺度法(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建立多属性感知空间(Multiattribute perceptual space),其中空间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产品,通过对产品的空间分布规律分析,研究用户和设计师的感知意象,为产品设计服务。
另外,日本学者提出了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的研究方法[13, 14],试图通过构建用户情感的数据库研究人们的情感结构,并将这些感性特征转化成新产品的要素,然后综合分析得出新的产品设计方案。但是他们建立的系统对于设计师和用户而言常常是个黑箱。
1 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模型
1.1 用户的感知意象模型
用户具有自己特有的感知意象模型。用户在认知产品之前,总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期望。每一位用户根据他(或她)过去对这一产品或相关产品的经验(甚至是偏见)会形成目前的产品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思维概念上的模型,比如"它的功能如何"、"外观造型怎样"、"如何使用"和"个性张扬"等问题。由于用户的知识背景(包括知识经验、受教育程度和所处环境等)不同,这一感知意象模型也不尽相同。这一模型刚刚开始时不太明确,但随着设计问题的深入,经验的不断增加,用户对产品的认知--即用户的意象模型也不断趋于完善和稳定。
当面对产品时,用户通常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匹配,将眼前的产品与先前的感知意象模型进行匹配和评价,并且总是藉着一定的意象形容词(Image word),比如"漂亮的"、"休闲的"和"个性的"等来描述他们的感知。
因此,如何抓住用户的感知意象模型,如感觉和情绪,并且能够将这些信息转化为适当的设计元素,运用隐喻和推理的原理传递产品信息,使设计出来的产品尽可能与用户的意象模型相一致,或者超出其期望,使用户产生"眼睛一亮"的兴奋感觉,是设计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2 设计师的感知意象模型
同样,设计师也具有自己的意象模型。设计师结合设计目标(用户需求),将构思转化成产品形式(包括符号信息、语义信息和表现信息等),给用户一种诱导。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图形化信息(概念草图、效果图等)既是交流的媒介又是用户选择、评价设计质量的工具,是设计师意象模型的显性化。而设计师所拥有但却无法轻易描述的意象,如洞察力、灵感、视觉感受(如美感、秩序感)和经验等,尤其是对产品外观美感的创造能力,常常深藏于设计师的个人头脑之中,是设计师的内隐性知识,它们只有通过线条、色彩和体面等视觉符号表达出来后才可以被人们所感知。
1.3 用户与设计师的感知意象匹配模型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使得设计师在了解设计任务之后,往往停留在产品的功能和材质等外显性分析层面,而很少去研究用户的内隐性感知意象,或者研究与设计脱节,致使设计方案要经过多次与用户讨论、修改后才能通过,甚至中止设计,延误了产品设计的时间。
因此,有必要在设计开始之前,对用户的感知意象进行研究,规范设计知识并使之与用户的感性知识相匹配,使得设计方案获得"一次成功(Right the first time)"。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用户与设计师之间的感知意象匹配模型。

(图片)

设计师将设计目标(用户需求),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技术,将构思转化为产品的外观造型(包括界面、符号和色彩等),给用户一种诱导;用户通过自己的经验与需求,借助以前的产品使用方式,以联想的方式与设计师设计的产品外形进行感知交互;当这种交互达到一致或者某种耦合时,那么这种形式的设计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当这种交互达不到一致时,就达不到用户的满足度,甚至会误导用户的行为,需要进行修改或者重新设计。
2 研究方法
2.1 用户感知意象的外显化
用户的意象是意会性知识,难以编码和度量,并且是在不断演变的,或以数据、信息的形式无序地存放在某些地方,需要人们的相互交流、相互刺激,才能进行外显化表征。
用户的感知意象可以通过问卷、访谈、口语分析[15]、语义差异法、概念草图和多维尺度分析等综合方法获取和表征。
口语分析法又称"有声思维"(Think aloud),它通过分析被试者的口语报告(Verbal reports)获取被试者的认知活动信息,是一种较为直观地研究人的认知活动的方法。在实验进行时,口语分析法要求被试在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做出判断与决策时,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报告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过程,要求边考虑边报告,尽可能说出所有细节,使用可以描述头脑中设计思维的语句说出他的思维活动。同时,对口语报告进行实时录音或录像,尽量捕捉更详细的过程信息。
主成分分析通过线性变换,将原来的多指标组合成相互独立的少数几个能充分反映总体信息的指标,从而在不丢掉主要信息的前提下避开了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
多维尺度分析法可以从一组事物或刺激间相似性的资料,建构出一个合理的多维度认知空间。通过该空间,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并掌握人们对产品识别认知空间的认知方式,间接了解用户在进行产品识别时判断所根据的因素。
2.2 设计师感知意象的表征
产品造型设计,就是对产品的造型要素(符号信息、语义信息和表现信息)进行编码。设计师凭借自己的经验、已有的领域知识和设计知识库等,通过设计师的情感理解、文化内涵溶入以及与实用功能、技术的结合,藉以一些视觉符号的组合来表述设计的实质内涵,使产品具有美感、识别性与可操作性;并且运用"明喻 "、"暗喻"、"联想"、"类比"和"综合"等手法帮助用户认识、学习、操作不熟悉的产品,包括产品的外形、色彩、质感、使用方式、情感表达以及所处的环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访谈、口语分析和设计概念草图等方法,研究工业设计师的思维特点和表现方法,将其感知意象外显化和转移,形成概念草图、文字和模型等,发现其创新设计规律。
罗仕鉴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 杭州 310027)
朱上上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杭州 310032)
参 考 文 献
1 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等.基于集成化知识的产品概念设计技术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 16(3):261~266
2 Petiot J F, Yannou B.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for a better comprehension, spec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roduct seman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04, 33(3): 507~525
3 Pahl G, Beitz, W. Engineering design: A systematic approach. London: Springer, Verlag Ltd., 1996
4 Hsu S H, Chuang M C, Chang C C. A semantic differential study of designers' and users' product form percep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2000, 25(4): 375~391
5 Brunswik 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2
6 Osgood C E, Suci C J, Tannenbaum P H. The measurement of meani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Urbana, 1957: 76~124
7 Maurer C, Overbeke C J, Smets G. The semantics of street furniture. In: Susann Vihma (Eds.), Object and Images-Studies in Design and Advertising.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Arts Helsinki UIAH, 1992: 86~93
8 Espe H. Symbolic qualities of watches. In: Susann Vihma (Eds.), Object and Images-Studies in Design and Advertising. University of Industrial Arts Helsinki UIAH, 1992: 124~131
9 朱上上,罗仕鉴,赵江洪.基于人机工程的数控机床造型意象尺度研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 12(11):873~875
10 罗仕鉴,朱上上,孙守迁,等.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研究.中国机械工程,2004,15(8):709~712,734
11 张军,赵江洪,孙宗禹.网络协同数控机床工业设计系统中的知识获取与应用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4,40(6):149~154
12 Luo Shijian, Tang Mingxi, Zhu Shangshang, et al. A preliminary semantic differential study on users' product form perception.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47th Annual Meeting, Denver, 2003, 10: 806~810
13 Nagamachi M. Kansei engineering: A new ergonomic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Ergonomics, 1995, 15(1): 3~11
14 Nagamachi M. Kansei engineering as a powerful consumer-oriented technology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Applied Ergonomics, 2002, 33(3): 289~294
15 Ericsson K A, Simon H A.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second edition), Cambridge: MIT Press, 1993
本文节选于:罗仕鉴,朱上上.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机械工程学报,2005, 41(10):28-34。
作者简介
罗仕鉴(1974年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九五、国家863/CIMS、国家计委重大课题、国家973课题数项。为30多家企业进行过产品设计与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发表论文30余篇(EI检索多篇),编著4本。主要研究领域为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人机工程学,人机交互设计等。
朱上上(1975年生),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2005-2006年在丹麦技术大学产品创新设计中心作访问研究。负责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1项(第2负责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为10多家企业进行过产品设计与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发表论文10余篇(EI检索多篇),编著2本。主要研究领域为产品创新设计,智能CAD等。 12/24/2006


电脑版 客户端 关于我们
佳工机电网 - 机电行业首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