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中一般存在三种项目:一类是"机械型"项目,也叫"基础型"项目;一类是"应用型"项目,也叫"工具型"项目;另外一类是"生态型"项目,这种项目既是扩展型、延伸型的项目,也是增值型的项目。
在信息化规划中注意培育"生态型项目"是信息化规划的一个重点。在信息化建设中,培育"生态型项目"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必然要求,也是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配置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我们在当前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机械型"项目
在信息化建设中,铺设光纤、安装设备和架构网络都属于这一类型。如同我们盖大楼、建公路、架桥梁一样,这些都是信息化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这类项目如果资金到位,进度容易控制,成功率会很高。很多人对这类项目或工程积极性高。因为这类工程或项目可以出成绩,出形象,出政绩。
但是,这类项目多是基础型项目,是为应用型项目和增值型项目服务的,真正的信息化效果大都在后续的项目中才能显现出来。
"应用型"项目
有很多信息化项目并不属于机械型项目,比如我们要安装"电子口岸",这就是一个进行出口申报的工具项目;再比如我们要建立"防火墙",这也是一种安全屏障,是一种安全防范工具。这类项目就是我们应用的一种工具,既可以称之为应用型项目,又可以称之为工具型项目。
"生态型"项目
在信息化过程中也还有一些项目。这些项目可能具备"基础型"项目和"应用型"项目的一般特征。但是又不同于一般性的"基础型"项目和"应用型"项目。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生态型"要素。有人形象的把它叫做具有信息技术的DNA的"生态型"项目。例如,我们要建一个数据库,就是一个"生态型"项目。因为,这样的项目是动态、发展的;不仅要开发出系统,装进去数据,而且不仅要思考今后的信息资源如何扩展,如何增量,如何调用?更要考虑怎么样让这个数据库长期存活下去?
一个只能存水,既不能再放水也不能再进水的水库,就是一个"死库"。同样道理,建设一个既没有数据流通,又没有数据增值的"死库",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充其量也只是进行了一次资料搬家、书架挪位,最多也只是做了一次文档数据化。
因此,只有进行了生态思考的信息化项目才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在今后产生信息增值。这是信息化建设中生态思考的本质特征,也是"生态型"项目不同于其它两类项目的本质特征。
信息化规划的"生态思考"
为什么我们很多信息化项目没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生态思考。那么,在信息化规划中,应如何进行"生态思考"呢?
第一,要进行动态变化思考。
动态变化思考是信息化规划中的一条基本原则。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很快,项目的规划、工程的定位不能只顾今天,不管明天,要进行未来思考。并要考虑到技术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容量的增加,应用范围的扩大,和相关方协同的可能。不进行这样的思考,就会形成今天先进明天落后,今天上马明天下马,最终造成信息化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
第二,要进行协同思考。
协同思考是一种相关性思考。当前在信息化项目中互不衔接,互不兼容,互不共享的问题已经很严重。已经产生了很多的信息孤岛。因此,我们在信息化规划中一定要注意这种项目的协同性,工程的协同性。不要再产生和制造信息孤岛。对于已经形成的信息孤岛,要通过协同性规划,采用中间件来进行链接和互动。
第三,要进行存活思考。
生态型项目往往会提供一些新功能或是一项新服务。对于新功能,我们在规划中就要考虑到该功能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新业务或新服务,就要考虑到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相关性,以利于这些新功能或新服务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例如我们推出一项社区便民服务,其难点并不在软硬件设计,而是在业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能否建立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利益循环机制将成为关键,也就成为我们在信息化规划中应考虑和规划的重点。再比如我们在一个企业建立了知识共享系统,就要考虑共享资源的后续补充问题。不然建立了一套系统,使用了一次,两次就不再用了或是不能用了,中看不中用,形成"花瓶"似的项目,岂不成了资源的浪费?
第四,要进行培育思考。
培育思考就是要在信息化规划中进行生态要素、发展要素、协同要素、增值要素的培育。我们经常在ERP项目中看到这种情况,由于许多新项目、新功能带来的资源消耗得不到有效的补充,从而导致业务的萎缩,功能的搁置或退化。因此,在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要多考虑机制的设计、环境的创造、资源的补充,让合理的运作机制成长起来,完善起来,通过这些浇水、施肥来促进可增值业务的成长。
12/1/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