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春花日前针对企业里的加班现象说了一段话:我们中国人非常关心“工作态度”。举个例子,很多中国人喜欢加班,加班最主要的原因要么是个人能力不够,要么是整个系统的能力不够,所以他(她)要加班。但是加班在管理上的伤害是很大的:一是对这个人的体力的伤害;二是整个管理成本会增高,法律规定要给较高的加班工资,加班要给各种补偿,还有企业设备的折旧也会加快。有些老板跟我谈,我的这个企业好,星期六、星期天大家都不回家,晚上八九点钟,还有人在工作。我很难过,因为这种管理是错误的。
听到人家说有加班就“难过”,就说“这种管理是错误的”,这是十足的书生之见。所谓书生之见,指的是把某个理论不加辨别地到处应用,或用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看实际的问题、来下结论。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是要面对具体情况的。看到加班的现象,要找找原因,再下结论。笔者不否认有些加班是由于任务没有完成、能力不够或管理不善造成的,但不是所有的加班都是这样的原因,甚至在有些行业、有些公司,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实际情况,见到加班就一棍子打死,这是书生的做法,不是管理者的做法。
1994年至2000年间,笔者所在的柯达公司里,一个极常见的现象就是下班后还有员工在工作,而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公司要求员工做的。为什么会这样?许多员工的心态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太值得做了,我得多用些力做出来。”当时是柯达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上出来的业务机会非常多,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追求上进,希望抓住这些机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了,很多时候是人还不到那个职位,但做的事情已经上去了。这个氛围,与柯达业务的发展相得益彰。
还有,现在的社会,诚如德鲁克所说,知识工作者越来越多。知识工作者的一个特征就是,可能他(她)在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在家里做饭的时候,头脑里也会想到工作上的事,说不定什么时候灵光一闪,久思不得的问题,居然就有办法了。笔者的同事中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对知识工作者来说,不论是在打工的意义上,还是在生活的意义上,八小时内外的界限在许多时候并不那么分明。笔者在这里谈加班的事情,目的并不在于讨论加班问题本身,而在于说明书生之见要不得。管理不是做学校里的考试卷,有一个标准答案。担负实际责任的管理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现实和不那么确定的未来,管理者要权衡、决策、行动,要出绩效。所有这些,不仅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衷心希望研究管理的学者们多从实际出发来看待企业里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把教科书搬到企业的现场。
11/28/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