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对设计的要求日趋提高,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与此同时趋于多元化的设计相关元素需要整体筹划和管理,设计管理学作为设计学和管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也逐渐为业界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内涵的探讨,论证其必然的联系,提出“设计业水准整体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于设计管理”的观点,并对国内设计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设计管理 大设计 趋势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该如何应对或适应“大设计”发展趋势已成为设计业所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设计业的“大设计”发展趋势
“大设计”实质上是在新形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和设计态度,其主要表现在:设计作业模式的大协作,对企业及产品形象的大整合,对设计项目的大统筹,对设计社会责任的大思考。
1. 大协作
在当今工业化生产进入更高层次的社会背景之下,社会对整体设计项目的需求日趋增多,设计项目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小者如企业形象设计、产品开发与推广,大者如奥运会整体规划、城市整体形象设计等等,都已不再是几个独立设计师或一家仅提供单服务门类的设计机构所能承担的任务。
过去的设计项目通常是流水线作业模式,如果要开发一项产品,先由工程师安排其功能结构,产品设计师再设计外观,包装设计师设计包装,工厂大批量生产后,由广告策划机构进行推广,最后环境设计师完成销售终端的展示陈列设计,这种分离的模式显然已不再符合时代需求。未来的设计项目运作必将是并行设计与协同设计:从项目构想之初,各类相关设计人员便开始沟通、合作并通盘考虑,在此团队中应该包括消费心理学、策划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作方案论证与分析,甚至还应包括精通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的咨询人士,制作与生产部门的负责人,消费者集团设计批评的代表等等。
2. 大整合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消费者的感觉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标群体对某个企业或产品的认识甚至可以决定其兴衰与存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谁赢得了消费者的心,谁也就赢得了市场,而在此过程中其所有体验都取决于企业与他们如何进行信息沟通。
就企业发送信息方来说,从其产品系列形象、销售场地布置、办公和生产环境形象、企业视觉识别,到公共关系、以及各种媒介上的广告和新闻报道,甚至包括员工素质等种种细节,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与消费者做着不同方式的沟通,这些综合起来构成了人们对该品牌的整体感受,并主导着其消费行为的判断。在现在和将来的设计发展中,这多种多样的信息与沟通渠道、以及沟通方式必将经过总设计师的整合和策划,有序并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
从消费群体方作为体验的感受者来说,他们的感觉中除了占80%以上的视觉以外,还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知方式,作为设计师而言,利用、开发和整合更多种类的媒介载体,让消费者得到更全方位的品牌、企业、产品的感觉体验,也是不可逆转的设计趋势。
3. 大统筹
随着传统手工艺设计向现代工业化设计的过渡,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日趋分离,现在的一种趋势是企业不开设制造工厂,总公司只负责品牌文化的传播,以及产品规划、设计和销售的统筹,而产品的生产方可能会分布在世界各地,产品销售的目标对象存在很大的地域和民族差异。如何使得产品设计风格既能适应当地消费群的审美趣味,保持设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同时又可以将其产品序列统一协调起来,形成整个品牌下所有产品的设计识别性,这对设计师的总体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另一种趋势是企业不设立设计部门或驻厂设计师,所有设计任务均委托其他机构完成;或即使有自己内部专设的驻厂设计部门,但为了获得更新鲜的设计创意,也会主动与某些小型独立设计机构合作。这些机构可能会涉及到各个设计门类,也会牵涉到在不同时间段中分别与不同机构合作的问题,在此期间要让生产的所有产品既不失创造性,又可以保持设计风格的系统性和延续性,这种统筹驾驭设计资源的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中将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4. 大思考
自上世纪末以来,现代工业“文明”出现危机,资源的大量浪费与生态的不断恶化,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积压产品持续增多,大量设计呈过度商业化倾向,社会风气似乎在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等消极的设计概念被提出??这些现象使得设计师开始冷静的反思现代设计“一味求新、求变化,最大限度刺激消费”等原则,作品的形式和功能不再是设计者追求的全部,“绿色设计”“人文设计”“环保主义设计观”等理念开始涌现。
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一小部分人的短暂物质享受服务,更应着眼于“全人类的利益”。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开始逐渐关注所有的社会群体,而不再仅是发达地区的富裕阶层;他们开始将自己的设计原则建立于泛人类的广义的生存之道上,而不再帮那些为了眼前利益牺牲整个地球未来的人助纣为虐;他们的设计作品评判原则的中心正逐渐从物质层面的便利、快速、科技、耐用、舒适,转向精神层面的人文、自然、个性化、手工感及引发人们长远的思考。
二、关于设计管理
人们为了完成一件事或一项工程,对其过程进行的计划和控制,这是管理发生的根源;而为了成功完成一次信息传达或制作一件工具,事先对造型的计划和组织,这是设计产生的根源。由此可见自设计和管理产生之时起,二者便已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根据下面的分析,我们甚至可从广泛意义上认为:设计即是管理,管理即是设计。
1. 设计即管理
在王受之教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对设计的定义是这样阐述的:“所谓设计,指的是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尹定邦教授将设计的定义更概括为“制定造型计划”,非常简洁和准确。这两个定义其强调的都分别是“计划”和“视觉造型”两个重点。而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所有的人类组织都有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五项要素组成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姑且抛开大规模“造型计划”项目中人和物的管理层面不谈,即使是就设计师对自己手中的平面、立体或空间里造型元素的计划、协调与控制而言,也完全称的上管理。
2. 管理即设计
广义上的设计其实包括了“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其渊源是伴随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产生的,我们常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可见设计的对象非常之广泛,小到一粒螺母的造型,大到一个民族的未来。而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所构成的社会性行为,其对象也极为广泛,大到治理一个国家,小到协调一张画面。从广义层面来讲,管理其实是规划出工作的目标,制定出工作计划,并设定出行为规范,协调好各个元素,完成预定使命,与设计的大概念本质无异。
3. 设计管理的概念与范畴
虽然设计管理的实践活动早已存在,但其概念的形成与学科的衍生还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开始的事情。尽管如此,许多学者都已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给出了定义。其中更为权威和准确的是“国际设计管理学会”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以使用者为中心对特定的产品、界面和环境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计划和控制。”其既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产品、界面和环境”等设计学科特定的工作对象,同时又将其“造型计划”的外延拓展至管理学科中“资源的开发、组织、计划和控制”,这是一个比较折衷的,相对最为成熟的设计管理概念。
设计管理涉及的基本内容主要可划分为两个层次:企业策略层面的设计管理,和产品项目层面的设计管理。企业策略层面的设计管理主要包括:预测和建立设计目标,制定设计战略,建立与维持设计标准,建立企业设计管理体系。实施企业层面的设计管理有利于从总体把握企业形象的塑造,并使得所有的设计活动有序的运作,形成协调一致的潜在力量,促进企业发展;产品项目层面的设计管理主要包括:设计事务管理,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设计项目实施与管理,设计质量评估。实施产品项目层面的设计管理更有利于发挥设计师的创造力,并确保企业有一个运转良好的设计部门,保证设计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水准。
三、“大设计”需要设计管理
总的来说,“大设计”趋势的实质是设计内容变的越来越广,涉及到的相关领域越来越宽,需考虑到的因素越来越多,当然,对设计者管理设计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各门类设计师之间的“大协作”趋势,实质上是需要对设计项目设计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在设计项目规划之初便组建一支包括相关专业设计师的团队,对所有可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均进行统筹管理,重点在于促成一个不同专业人员之间交流、合作、脑力激荡的空间和平台。
对各种传播渠道和感官体验进行“大整合”,实质上是传播媒介管理或广义上的企业形象设计系统,其更侧重于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信息传达或使用感受规范。企业发送信息的媒介和时间多种多样,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体现在各个层面,同时消费者对该品牌或产品感知的方式和渠道更有多种可能,这就需要制定设计战略并建立管理体系,确保信息整体传播是否协调有序,以及所有细节是否完善。
对不同地域空间和不同时间段的设计项目进行“大统筹”的趋势,其实是以协调的整体设计形象为目的的设计管理,其重点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展现在公众面前的所有产品或视觉形象均必须具备有机的联系,并在任何地域或任何时间,均能以大致统一协调的风格或特征出现,以此积累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印象并逐步形成忠诚度。
为全人类利益的设计“大思考”强调的是对设计作品更长远的规划性,而不单单只是眼前的造型范畴的计划。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计划应用执行后将产生的一切影响,包括人文、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等各个层面,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所有人的所有利益,包括物质面和精神面、现在和将来,这都需要所制定的设计目标和设计战略具有高度前瞻性,要对设计质量的评判标准进行观念转换,并建立严格、有效、目光长远的设计管理机制。
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现代设计自改革开放至今已走过二十余年,很多方面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毕竟与国外百年的经验有很多差距。比如在企业界中有些管理者设计意识不强,认为设计在产品竞争力因素中可有可无,一些驻厂设计师的宏观管理意识也非常较缺乏,往往只是安于执行上级分派的设计任务;有些企业虽然花费了大量资金在设计上,但“产品设计是由工程部门负责,视觉传达设计由公关关系或市场开发部门负责,环境设计则由基建部门负责”,整个企业上下以一种随意性的混乱方式使用设计,缺乏协调的整体控制,使得设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设计方与消费者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也急需建立和完善,据官方统计我国04年积压商品已递增至3万多亿,这种现象除了宏观经济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也由于企业的设计与消费者的需求没有紧密联系所造成的。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尽快设立或加强对管理者的设计教育和对设计师的管理教育,并尽早建立和完善跨部门的企业设计管理体系,以扭转这种无序低效的局面。
在设计界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设计师对设计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设计管理行业仍处在萌芽阶段,设计管理专业人才非常缺乏;各设计行业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了解还远远不够,非常缺乏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大设计”协作意识;另外,某些从业者为了短期利益,向社会提供不负责任的设计作品,同时设计批评的习惯和风气也未完全形成。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强业内的交流、合作与自省,我们应积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模式,并结合本土实践情况,建立起适应于中国模式的设计项目与团队管理机制,要培养大批具有实战经验的设计管理人才,逐步创立一批本土设计管理咨询公司,并逐步提高和强化行业协会的引导与管理功能。
在学术界和教育界,设计和管理学科的学者对彼此的研究范畴都不够重视,在各设计学科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也还远远不够,甚至有相互看轻和排斥的可笑现象;目前国内设计学科的设立趋势更侧重于实践层面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而作为把握全局地位的设计管理教育仍然几近空白,无论是独立的专业系科设置,或是针对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管理课程都几乎没有;而对于国外半个世纪来积累的大量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成果,国内的开拓者应该重点着眼于优秀论著的翻译和推介工作;此外作为设计业者,也应致力于向大众推广设计理念,积极举办高水平的设计讲座及展览,以期提高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和设计评价标准。
五、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加入WTO使得经济全面与世界接轨,各国之间产业分工合作趋势已不可逆转,很多设计领域的有识之士提出“设计立国”“设计强国”的观念,一些学者纷纷呼吁“鼓励自主创新”国策的制定,将“中国制造”转换为“中国创造”,以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合作链中的位置。而在这个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强化“大设计”观念,研究与传播现代设计管理思想,对于设计行业水准的整体提升,以及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将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Design Management. Peter Gorb.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Technology Press.1990
Design Management. Mark Oakley.Blackwell.1990
《设计管理》. 刘国余 编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6
《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9
《设计管理欧美经典案例》. 黄蔚等 编译.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9
《设计学概论》. 尹定邦 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7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硕士研究生
本文曾发表于“D2B—第一届国际设计管理高峰会”论文集,作者应邀在会议上宣读该文)
通信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文新路西林语别墅102幢
邮政编码:310012
电子信箱:su-jie@163.com su-jie@msn.com
8/3/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