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则古老的故事:当3位石匠被问到他们正在做什么时,第1位石匠说:“我在谋生。”第2位石匠边打石头边说:“我在做全国最好的雕石工作。”第3位石匠眼中带着想象的光辉仰望天空说:“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第1位石匠“做一天工作,领一天薪水”,第2位石匠则是“专业的顶尖专家”,关注的是专业的领域。而真正的经理人必须要有崇高的愿景与巨大的道德责任感,犹如第3位石匠。
综合使命与实务
实际上,管理是经理人的一项工具,更是一项专业。但管理并不是一门艰深的理论,而是一种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且管理学基本上是一种实务,而非一种精确的科学。更重要的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不是理论上的成果,而是实际获得的绩效。管理是实务,它的精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它的考验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它的惟一权威则是实践成效。因此,管理是一种使命、一种实务的综合。《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一书中这种以“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正是德鲁克管理哲学思想的特色之一。
本书分3大部分来读较为有效。第1部分从第29章到第35章;第2部分从第36章到第40章;第3部分则从第40章到第48章。
在第1部分,德鲁克以冷静旁观的务实精神指出,由于新的中层管理人员是知识专业人员,他们的行动与决策对企业的绩效能力与企业的方向,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为此,他们的定位及承担的重大责任,便是我们关心的课题。德鲁克除了认为经理人要拥有“诚实正直”的品格外,还有5项重要的工作务必达成:设定目标、组织安排、激励与沟通、绩效评估以及发展人才(包括经理人自己在内)。
被誉为“目标管理之父”的德鲁克在第34章指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使得公共利益成为每一位管理人员的目标,它把外部控制代之以更严格的、要求更高的、更有效的内部控制。它能够激励管理人员采取行动,不过原因并非别人让他做什么事或者告诉他去做什么,而是由于客观的任务要求他必须采取行动。同时,他采取行动,并非由于别人,而是他自己决定必须采取行动——换句话说,他是作为“自由人”而采取行动的。通过把客观需要转化为个人目标,它可以保证一定能够取得杰出绩效,而这正是真正的自由。这种“自由的原则”便是德鲁克管理哲学思想中的另一大特色。
平凡人做不平凡事
第2部分德鲁克告诉我们:组织乃是结合一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为此,组织的焦点必须着重在人的长处——着重在他能做什么,而非他不能做什么。而绩效的精神则是让每个人都有充分的范围(或舞台)以追求卓越。
“半块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这是正确的妥协;“半个孩子比没有孩子更糟”则是错误的妥协。谈到有效的决策时,过去引以为傲的日本决策模式,如今在巨变时代的管理下,成了日本企业的致命伤。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他们的决策过于冗长,以致贻误时机,丧失商机。
管理上的沟通,其成本非常惊人,但其成效始终不尽人意。德鲁克十分精辟地提出了沟通的4大原则,若能持之以恒地落实,效果自然可观,也就能体会德鲁克为什么说:“向下沟通行不通,惟有向上沟通才是正途。”极度不喜欢“控制”字眼的德鲁克指出,有效的控制需要满足7个规范,才能无碍于“自由的法则”。最后德鲁克强调:管理科学家验证假设、辨认出要问的“正确问题”,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不是提出解决办法,着重在于提供理解,而不是提供公式。
战略决定结构
第3部分则指出,要使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与创新力提升,惟一的策略即是结构变革。德鲁克不愧是组织的权威,他提出“战略决定结构”,即战略变了,结构也需转换或调整。至于如何找出新需求与新方法,德鲁克直指问题的核心,以“贡献、决策及关系”3种分析的方法理清组织的结构需求,以符合组织结构的5项原则,即职能制、联邦分权制、团队、模拟分权制以及系统结构。
德鲁克进一步阐述,在联邦分权制中,企业是由许多自主的事业群组成的,每个单位对自己的绩效、成果以及对整个企业的贡献负责,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管理。也就是说,事实上是在经营自己的“自主”事业(颇符合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精神)。
“模拟分权制”形成的结构单位不是企业,但仍将它们设立得如同企业一般,有最大可能的自主,有自己的管理,以及至少有一个模拟的盈亏责任。
“系统结构”则是工作小组设计原则的一种延伸,但它并非个人形成的团队。系统组织是由各式各样不同的组织所建立的团队,就像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一样。
德鲁克在有关组织的结论里总结道:通过理想的组织结构即一种概念模式来进行组织设计的方法,不是一种“理论”。组织设计显然应是实务的。
“理论”或“实务”究竟哪个重要,争议长达数百年之久。这个毫无意义的争论,带来的启示是:“理论”告诉我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获得实质的成果;“实务”则指引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获得成效。
7/11/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