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经济的系列思考之一
一、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新世纪、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对于我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知识产权经济的内涵及定义
根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知识产权经济可以定义为:依靠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和世贸规则,通过创造、占有、使用、运营知识产权资源等方式,对资本、人才、自然及其他有形资源进行市场配置、集约经营、管理创新和创造财富的活动或过程。
三、知识产权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在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成为独立的、不可或缺的生产力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知识产权经济在主导要素、经济规律、竞争对象和投资重点等方面都与传统经济明显不同。
——知识产权经济的主导要素。知识产权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是财富的主要来源,知识产权成为科技进步的主要产出,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知识产权权利资本的形式已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要素。
——知识产权经济的劳动价值规律。知识产权经济是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规范下的市场博弈,只有拥有并掌握知识产权的人,才有在市场上“发牌”的权利,才有对外许可使用的权利,才能运用这样一组权利进行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复制和流通等各种商业活动。
——知识产权经济的竞争对象。传统经济竞争的对象是资源、劳动力和货币资本,其竞争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知识产权经济竞逐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掌握和运用创新知识的权利——知识产权,从而获得市场竞争的垄断地位,并确保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产权经济的投资重点。在工业经济条件下,投资重点主要是机器、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追求规模效益。而在知识产权经济条件下,投资重点在于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发展知识型企业,创造和增值无形资产,增强企业的信誉和知名度。
——知识产权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创新。创新,在技术上表现为进步,在市场上表现为独有,在法律上就应当表现为一种权利。因此,创新是知识产权经济的本质要求。
——知识产权经济的根本是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经济与人力资本理论、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是人本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以知识的创造发明、占有、使用为基础,而知识的创造发明、应用和传播都离不开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是知识产权运用的载体,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归宿。
——知识产权经济的产权基础是知识产权。与传统经济只注重有形财产的权益不同,在市场交换中,权利人主要用自己拥有权属的无形财产——知识产权进行交换,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重视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社会形态的基础。
四、知识产权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差异
知识产权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键差异主要表现在发展基础、技术基础、发展阶段、生产模式以及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
第一,发展阶段不同。知识经济的实质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的新经济形态。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数据,一个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标志包括: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不低于3%(我国则不足1%),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70%~80%(我国约40%~50%),高科技产业在GNP中的比例达到50%以上(我国约20~30%),第三产业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达60%~80%,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超过80%(我国约35%左右)。
第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我国在互联网技术、网民数量、计算机普及率、电子商务发展等方面的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但我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越来越好,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技术支撑条件已经具备。
第三,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高新技术和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知识资源成为核心生产要素,创造、占有、使用、运营知识资源的能力十分强大。而我国则相反,我国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不合理,核心生产要素仍然以自然资源、货币资本和素质较差的劳动力为主,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资(消费的作用也开始显现),经济增长的代价是过度的能源、原材料消耗和环境破坏,以及我国地区、行业差距和个人收入差距的拉大。
第四,生产模式不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经济在生产模式的差异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生产管理、主导产品、市场定位等方面。
发展知识经济与生产模式关系密切,而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则完全不同,它可以在多元经济共存的社会发展壮大,对制度基础、产业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的要求并不苛刻。
1/8/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