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PDM的基础上持续强化研发能力,日月光集团高雄厂信息中心副总经理盛敏成决定进一步导入PLM,预计应用范围将会扩及项目管理、文件管理、协同工作等。
2005年岁末,一个温暖的午后,日月光副总经理盛敏成从一个刚刚结束的会议中走出来,不疾不徐地谈起了一些新的IT应用计划,原来,2003年就已经导入产品数据管理(PDM)的日月光,为了因应逐渐全球化的业务运作,正准备进一步导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然而从PDM到PLM,所意谓的不只是研发控管范围扩大了,更深一层的意义是,日月光想要透过Web化解决方案,来符合业务全球化的策略面思考。
从PDM延伸到PLM,研发控管才能由点到线
目前,日月光的PDM应用,可以说是完全着重在与产品相关的开发上,例如工程资料等,未来则要在PDM的基础上,持续导入PLM,然后把应用范围扩大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文件管理、工作流程驱动、协同工作等方面,对于日月光来说,PDM是一个「点状」的研发控管,PLM则会把相关的点都串连成「线」。
盛敏成说,一个产品从无到有,其实是一连串的过程,首先你必须要有想法,然后才能选择要用什么材料来做,而所做出来的产品雏形(prototype),还要能够符合检测标准,才能开始进行初步生产以确保品质稳定性,最后才会正式迈入量产阶段,否则一个好的创意,也可能只是一个艺术品,而每一个环节的IT工具运用都相当重要。
日月光为了提升研发的质与量,预计近期内就会正式导入PLM,其中的项目管理也是重点项目之一。过去,日月光的项目管理,因为是由旗下工程师自己用Notes开发出来的系统,因此,虽然具备项目开发「进度管理」的基本功能,但是对于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文件,却无法直接与项目管理系统连结,进而影响了整体开发工作的效益提升。
PLM应用,还要扩展到客户端
值得一提的是,日月光的PLM导入,除了涵盖一般性的系统功能,为了降低与客户之间的沟通频度与无效性,还特别增加了「协同工作开发功能」。盛敏成表示,日月光是做代工的,既然产品所有权不是自己的,而是客户的,当然所需要的沟通就会更多,例如打线、封装方式等,因为每一家代工厂所能提供的技术不同,客户的需求也不是每次都一样,所以沟通是一定需要的。
但来来回回的沟通过程中,所发生的误差也不胜枚举。为了改善这些问题,日月光计划在PLM的导入中,增加「协同工作开发功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客户不仅可以直接在线上查询到设计进度,日月光还会提供客户AutoCAD等软件来做开发环境仿真,进而提早掌握可以符合生产形态的元素,例如,制程技术的限制以及开发端的设计条件、参数设定等。
结合KM把研发资源化为活水
盛敏成说,产品在开发的过程中,其实会产生许多可以重复使用的资料,如果这些资料可以累积出一定的量,势必可以提升一个公司的研发能力。这些可以重复使用的数据元素,可能是设计图,也可能是一些参数设定、文件规格、盖印规格等,日月光为了能够充分使用这些研发资源,预计将在PLM的导入计划中,把知识管理(KM)与工作流程紧密地整合在一起。
简单地说,就是产品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料,相关人员都必须整理出来,而且放到知识管理系统以后,才能把产品开发的工作递交到下一个流程。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知识管理也是一种内部的技术移转,因为一张设计图可能会有100多个衍生产品,在这样的前提下,这张设计图至少可以被重复使用100次,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人知道这张设计图的存在,那幺其它人势必就需要投入时间来完成,同时也造成了开发资源的浪费。
组织改造,加速凝聚PLM导入共识
盛敏成说,IT毕竟只是一个工具,真正改变的其实还是人,因为当PDM的应用延伸到PLM之后,研发工程师的工作方式也会跟着改变,举例来说,当一个问题发生的时候,以前的工作方式,可能会把问题追踪的焦点放在「人」身上,A甚至觉得就是因为跟B的关系不好,所以才会使得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事实上会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就是因为开发过程中,没有把所有的记录保留下来,最后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找出问题,PDM与PLM的导入则使得问题处理的方式,可以循着系统记录来找。
这样的转变,甚至影响了IT的需求与供应。盛敏成说,2003年导入PDM的过程,虽然已经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但是内部的反弹依旧存在,部分员工甚至觉得IT部门很鸡婆,只会没事导入一些IT工具来要求研发人员配合,后来,大家采用PDM之后,渐渐地体会到这项工具的好处,例如,问题发生的时候可以循着系统记录追踪、可重复使用的开发组件取得更容易、甚至是工作产出的证明等。
面对接下来的PLM导入工作,由于涉及范围更广,因此2005年初开始,日月光就不断地进行沟通。最后,因为遇上工程部门的组织改造,如何证明人力配置的适当性,变得很重要,否则可能就会开始检视裁员的必要性,这个时候开发人员对于系统工具的态度,自然就从被管理、被监督、被要求转变成可以证明工作表现的工具需求。
每5年一次的软件授权,企业压力大
每5年就要重新续约一次的软件授权机制,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是很大的成本压力,盛敏成表示,目前的软件授权大多是5年一次合约,简单地说,就是每5年就要重新购买一次软件使用权,面对这样的现况,营运规模较大的公司,或许还有「以量制价」,甚至是「不续约」的谈判筹码,但是,对于营运规模较小的厂商来说,软件授权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成本压力,而最理想的周期应该是以10年来作成本摊提基础。
除此之外,软件厂商也应该要提供持续性的服务,而不只是把产品卖了就没事,最起码也应该在软件上线后,来了解一下客户的使用情形,有没有什幺问题,盛敏成说,这就像是生孩子的过程一样,怀孕初期要小心安胎,生出来之后还要持续观察是不是健康,而1年后是不是又真的会走会跑了,但是这些最基本的,软件厂商往往都没有做到,更别提系统出现问题之后的处理了。
以日月光的情况来说,更不可能允许任何系统问题来影响生产,因此,大部分的问题都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才能把系统对生产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再则,因为软件系统的关连性与复杂度都比较高,一时之间,很难立刻定义出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要等到真正的问题源找出来之后,软件厂商才能提供支持,那幺,对于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势必有增无减。这个时候,软件厂商如果愿意充分支持,会比较容易得到使用者的肯定,事实上,软件授权本来就应该把技术服务纳为其中,而不只是软件本身的授权。
1/5/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