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对影响汽油机使用寿命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发动机 寿命 原因 对策
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如结构设计、生产制造、使用、道路、气候、驾驶技术以及维修质量等。
汽车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是以发动机的技术状况是否恶化到丧失工作能力来衡量的,造成发动机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磨损,其次是零件的变形、腐蚀、疲劳和损伤。这些原因可使零件尺寸、几何形状和位置精度发生变化,甚至破坏零件与零件的配合性质和相互间的位置关系。
1 影响因素
1.1 结构制造
汽车各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和装配情况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汽车生产厂家,与用户无多大关系。各汽车生产厂家的特约维修站应当把发动机在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反馈到制造厂,以利于改进。
1.2 使用
正确使用是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的必备条件。
1.2.1 载荷的选择
发动机载荷直接影响其零部件的强度及寿命,增加载荷时,各总成的工作负荷也随之增加,磨损量增大;如果是初驶车辆,磨损会更大。新车或大修后的车辆,为了限制其初驶期的最高速度,减少负荷,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一般都在化油器上安装限速片。如果过早地拆除限速片,将导致发动机过早出现异响、漏油、漏气及动力下降,使发动机的使用周期缩短。
1.2.2 燃油和润滑油的选择
燃油的选用必须符合本车规定的牌号,禁止使用低牌号的燃油,否则发动机工作时会产生爆震,使机件受到强烈的冲击和使零部件的附加载荷增加,从而加速机件的磨损。因爆震产生的高温、高压及冲击波还会破坏气缸壁上的润滑油膜,恶化机件的润滑。试验表明,某发动机在有爆震和无爆震下各工作200 h,经测定有爆震时气缸上部平均磨损量是无爆震的2倍多。另外,含杂质超标的燃油,同样会加速机件的磨损和腐蚀。
润滑油的选择,亦应符合发动机的工作需要,若发动机润滑油粘度较低,则润滑油压力就低,不能形成油膜,造成边界摩擦或干摩擦;若润滑油粘度过大,则流动性差,不利于冷车起动,同时润滑油通过机油滤清器到达润滑部位的时间长,使起动磨损增大。
润滑油的加注应适量,油面过高时,不但会增加运动阻力,降低功率,而且会使润滑油窜入气缸内燃烧,造成积碳过多;而润滑油过少时,油压低,难以形成油膜,又会造成干摩擦或边界摩擦,使磨损增加,轴承产生异响,甚至发生拉缸及烧瓦等严重事故。
1.2.3 冷起动和冷却水温度
当冷车起动时,特别是冬季起动车辆,应尽量采用预热措施或冷摇慢转低速升温的办法,禁止猛轰油门。因为发动机冷起动时,润滑油粘度较高,其到达润滑部位的时间较长。有资料证明,在气温为-15 ℃时,起动2 min后,润滑油才能流到连杆轴承及缸盖上的运动副等部位,在这一段时间内如猛踩油门,发动机转速就会迅速上升,润滑油未到达的部位形成干摩擦,加剧磨损。
当发动机温度过高时,润滑油变稀,不能很好的形成润滑油膜,同样会增大机件的磨损,还极易产生爆震。但也不可因水温高而盲目拆除节温器使发动机长期在低温下工作,这也会造成发动机过量磨损。
1.3 道 路
路面质量对车速的发挥、燃料的消耗及磨损有极大的影响,若路面是砂石或泥泞路时,行驶阻力是不断变化的;在阻力大时,发动机就工作在大负荷工况下,此时缸内的压力增大,磨损加剧。
1.4 气 候
在冬季,由于润滑油的粘度低,进入润滑部位慢,从而使发动机干摩擦的时间长;在酷热的夏天,汽车各零件处于热状态,在环境温度为40 ℃时,就会严重影响电气元件的性能,使点火系不能正常工作;另外,由于高温,润滑油变稀,油膜难以形成,使发动机干摩擦的倾向性增大。
1.5 驾 驶
驾驶技术的熟练与否也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1.5.1 挡位的选择
在行驶中应掌握“高速挡不硬撑”,否则发动机长时间高速运转,使发动机没有余力,稳定性差,产生扭振和冲击,造成机件损伤;“低速挡不硬冲”,否则发动机温度增高,造成早燃及爆燃等现象,导致发动机早期磨损。
1.5.2 车速的选择
车速对各运动副的磨损量影响较大,磨损量取决于相对运动速度、正压力和摩擦系数。在高速时,活塞平均线速度较大,故相对缸体的磨损就大,尤其是燃烧不好时,碳粒形成的磨粒使磨损增大。车速低时,由于润滑油压力低,油膜刚度小,润滑条件差,也会使磨损量加大。
1.6 维护保养质量
加强对发动机的维护保养是延长发动机寿命的重要举措。除日常检查保养的项目外,要重点把好发动机的“入口”关,保持“三滤”(机油滤清器、汽车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的清洁。如果“三滤”出现故障,空气中的灰尘及润滑油和燃油中的杂质大量进入气缸,从而加剧了磨料磨损。实践表明,如果空气滤清器失效,若在我国的西北或华北地区行车一天进入气缸的灰尘可高达30 g,气缸的磨损量将比正常的大100倍。
2 对 策
2.1 正确驾驶车辆
适时换挡;切忌超载;尽可能减少发动机的冷起动次数;保持一定的冷却水温度;合理选择车速。
2.2 合理选用燃油和润滑油
2.3 加强对发动机维护和定期保养
7/4/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