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BI在2005年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活动,吸引了大量业内人士和行业用户参与。来自电信、金融、保险、零售、医药、物流、制造、政府、教育等诸多行业的用户500 多人充分表达了对当前BI行业的观点。本调查报告汇总500多份调查问卷之精华,较全面的总结了当前国内商业智能的现状。本次调查活动得到了众多用户的支持和参与,也得到了Business Objects公司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本报告收入《2005中国商业智能选型指南》,电子版和印刷版将于2005年11月1日正式发布。
1、概述
从全球范围来看,商业智能(BI)已经成为继企业资源计划(ERP)之后最重要的信息系统。从国内来看,商业智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认识,其中包括电信、金融、零售、保险等行业的决策者。商业智能已经成为这些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预计200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商业智能市场份额为6亿元人民币,同比2004年增长22%,约占企业管理软件的市场份额的9%。在未来几年内商业智能市场需求旺盛,市场规模增长迅速。
2、BI厂商简介
商业智能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能够帮助用户对自身业务经营做出正确明智决策的工具。如何利用企业积累的数据增进对业务情况的了解,帮助我们在业务管理及发展上作出及时、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怎样从业务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采用明智的行动--这就是商业智能的课题。目前,商业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大致可分为数据仓库产品、数据抽取产品、OLAP和前端展示产品、和集成以上几种产品的针对某个应用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目前进入国内市场的BI厂商实际数量并不多,下表列出了截止到2005年进入中国BI市场的厂商。 (图片) 其中Business Objects公司、IBM公司、NCR公司、SAS公司等在国内拥有分公司,相对于仅靠代理商直接的销售模式,在市场开拓、渠道支持、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比较大。
国内厂商在BI领域的产品主要有明基逐鹿公司(中国台湾)的Analyzer BI、上海博科公司的”财务智能仓”、北京金道佳业公司的数据整合工具GamutDI等产品。
另外有些公司的ERP、CRM、SCM等产品已经集成了部分商业智能的功能。比如国外的SAP公司,国内用友、金蝶、博科等公司的产品都集成了部分多维分析的功能,使得ERP系统具有较灵活的报表功能。
3、行业应用
大部分数据密集型行业的信息化程度较高,比如金融、电信等行业,具有实施商业智能项目的基础条件和资金实力。在这些行业,BI仍然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2005年这部分市场仍在持续增长。数千万元级别的项目仍然会不断涌现。在这些行业,实力雄厚的BI厂商占据有利的地位。
保险行业也事商业智能的重要领域。在大型保险公司中,大部分建立了或者正在建立数据仓库系统,并在数据仓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商业智能系统。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数据仓库还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在决策分析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功能。在中小型的保险公司中,大部分尚未建立数据仓库系统。据ChinaBI了解目前已有一些公司正在立项考虑建设数据仓库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商业智能系统。ChinaBI预测保险行业的商业智能将会很快成熟起来,值得BI厂商重点关注。
制造、零售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公司的BI项目已经成功上线,有些公司的BI项目正在建设,但是有更多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较低,要想成功实施BI项目,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准备和酝酿。预计,制造业将成为BI领域新的增长点。这些行业分布着数百万至数千万元级别的项目,有待众多的BI企业进行市场开发。
BI项目不断在新的行业被实施,比如政府、烟草、医药、矿产、能源、网游等行业。在这些行业既有数千万元的大项目,但更多的是数十万至数百万的中小型BI项目。预计,在这些领域国内的BI集成商将有所突破,占有大部分市场份额。
4、用户选型
随着中国商业智能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用户需求日趋明确和理性,用户在商业智能选型时比以往更加慎重,选型时考虑的因素不再仅仅是厂商品牌、产品价格、功能模块是否全面等表象的因素,而是会更加关注商业智能的业务模型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状况,商业智能解决方案是否真正适合企业业务和发展,是否真正能够满足企业现阶段和未来的潜在需求,提高企业决策的准确性和高效率。下图表明影响用户选型的主要因素。(图片) 82%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考虑业务模型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70%的被调查者会考虑是否有该行业的成功案例,这说明,实施商业智能的用户决策过程趋于理性。用户对报表功能的要求普遍较高有2种原因,一是BI项目多为复杂的数据分析,对报表能力要求较高;二是用户对BI理解上的偏差,以为BI就是报表。然后依次是对品牌和售后服务的要求,用户对BI项目价格的关注不太敏感。
商业智能软件的高端用户主要是大、中型集团企业,分布在银行、电信、保险、零售、电力、烟草、流通等行业。这些高端行业用户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它们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办公自动化、部门管理信息化、核心业务信息化逐步向数据仓库、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方面发展。由于高端用户信息系统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因此在进行新一轮的选型过程中,会非常谨慎,一方面会考虑与现有系统的无缝集成,最大程度的保护既往投资;另一方面会重点关注厂商产品在业务模型和服务方面的技术和能力。
ChinaBI对中小企业采购行为的调查表明,商业智能软件的成功案例、价格以及售后服务能力成为中小企业最为关注的三大因素,其次是品牌、实施能力以及产品升级等其它因素。
5、用户认知
用户对于BI厂商的兴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产品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下图是对主要BI产品的调查结果。(图片) 下图显示的是用户最看好的BI厂商的调查结果。(图片) 6、人力资源状况
目前国内从事商业智能的企业大概有数百家,公司的人数大致从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BI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目前国内开设数据仓库和商业智能专业的多数是重点高校,培养人数有限,因此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士每年增加不过百名左右,而且其中还有一部分分流到传统行业。
商业智能的开发和实施人员的待遇相比ERP、CRM等领域较高,即使是国内企业也有较好的待遇,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想投身这个领域。近两年来,商业智能厂商与各种培训机构以及大中专院校合作培养的一批批人才,也逐年加入到商业智能软件的研发、咨询、实施队伍中来。从业人员的逐年扩充,为BI厂商的规模扩张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增强了厂商规模发展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7、厂商分布
目前BI厂商及其分支机构以广东、上海、北京三地居多,覆盖了华南、华东、华北三大经济区域,上述三地的从业人员占据所有BI人员的71%。实际数据表明,实施BI项目的企业多集中在以上三个区域。中西部地区受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对于前瞻性的BI接受程度较低,仅有少量的BI项目在实施,而且多集中在电信行业。下图表示商业智能厂商的地区分布情况。(图片) 8、销售模式
随着中国商业智能市场的不断成熟,对渠道的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厂商的渠道体系面临整合资源和重新配置的问题。渠道建设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而目前,不管是国内厂商还是国际厂商,在渠道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对渠道的支持、培训等投入力度仍显不够,渠道销售和服务能力没有非常大的提升。
对于部分国外BI厂商来说,随着加大渠道拓展力度,加快渠道整合的步伐,BI软件厂商各类渠道的销售能力有所加强。厂商的各级代理商、以及OEM等其它渠道都实现了较快增长。对于BI产品的代理商而言,仍然以产品的直销为主,渠道建设仍然有待加强力度。
对于国内的BI厂商来说,仍然是以集成商实施项目的形式为主,形成自主产品的厂商较少。在OLAP和前端展现方面国内的拥有众多的厂商,目前正在进行渠道建设,加强市场推广力度。
由于在BI领域,单独形成产品线的厂商为数不多。因此企业联盟的形式分场普遍。比如NCR公司主要以数据仓库产品为主,MicroStrategy 以OLAP和前端展现工具为主,二者强强联合,提高竞争力。
9、市场公关
商业智能领域的专业媒体主要有中国商业智能网(http://www.chinabi.net),这是该领域唯一的专业性媒体。除此之外的其他媒体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IT及信息化媒体,比如计算机世界网、赛迪网、天极网、AMT、ERP世界网等媒体均开设了商业智能专题;另一类是行业网站,比如金融、电信等的行业网站,对商业智能也有所关注。
目前商业智能厂商在市场推广方面,广告投放较少,公关软文和活动为主要市场手段。
10、培训、咨询与监理
目前BI厂商多方开展合作,寻求培训代理商、与国内著名大学合作等方式推广产品培训服务。Business Objects公司、NCR公司、SAS公司等均有产品培训的国际认证。
目前的BI培训多为针对厂商和产品的培训,通用的培训目前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BI领域内众多的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缺乏权威教材,是培训规模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目前国内BI项目的咨询工作,已有实施案例,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多数为BI厂商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售前咨询。
目前国内BI项目的监理工作,处于开始阶段,缺乏足够的项目经验。目前已知的仅有上海证券交易所等少数几个项目寻找了监理商,以保证工程质量。
11、国内的BI产品
国内的BI产品多为报表和展现产品,在ChinaBI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认为国产BI产品更适合国情、功能强大、性能很好、将代替国外产品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53.3%,而认为国产BI产品功能较少、性能较差、会逐渐消亡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6.7%。因此有超过半数的人对国产BI产品持肯定态度。
其中有28.9%的人认为对国产BI产品更适合国情,认为对国产BI产品功能强大,性能很好的人分别占据4.4%和8.9%,认为能够替代国外产品人占11.1%,认为国产产品功能较少的占22.2%,认为性能较差的占17.8%,因此被调查者虽然认识到国内产品比国外同类产品存在差距,但是仍然对国产BI产品的易用性给于了肯定,对国产产品的期望很大。(图片) 12、发展趋势及预测
(1)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是BI发展的动力
近两年,商业智能技术与决策支持思想陆续应用到各行业中去,对商业智能软件市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商业智能软件产品的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同样,中国商业智能市场上的产品充分应用了不断发展的先进技术,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产品结构逐渐趋于完善。国外厂商的产品经过几年的本地化,已经能够大部分适应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满足企业大部分需求;国内厂商经过转型和升级也使自己的产品不断完善。
(2)国际性的企业并购和重组仍在继续
BI领域的企业并购仍在继续,同时将会有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从全球范围来看,自从BusnessObjects收购Crystal Reaports ,Hyprion 收购 Brio后,BI企业的并购和重组一直在延续。2005年典型的收购案例有:IBM收购SRD公司, 甲骨文收购仁科。
(3)在中小企业BI将逐渐扩大市场份额
从中小企业的情况来看,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但中小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中国中小企业逐渐呈现对管理软件旺盛的需求态势,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商业智能市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4)价格偏高是影响BI大范围普及的重要制约因素
在中国商业智能市场上,国外厂商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在系统安全性、可延续性和可扩充性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用户并不能承受国外产品较高的价格门槛。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尽管很大,但从基本条件来说,大多数企业计算机的保有量、信息专业人员的配备以及员工对计算机的熟练程度还很低,一些企业领导的管理意识和信息化意识相对比较薄弱,对中小企业而言,国内厂商的价格都足以让他们再三考虑,国际产品则更难以让他们下决心购买。
(5)国内外的报表厂商将向商业智能靠拢
目前国内的商业智能厂商产品化的多为报表产品,随着商业智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商想在商业智能领域分一杯羹。目前的报表厂商不断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有些产品已经具备OLAP分析功能,能够满足基本的商业智能展现需求。未来几年,报表厂商将逐渐进入BI市场,对于BI的普及做出重要贡献。
(6)商业智能的增值服务将会逐渐增长
商业智能销售渠道包括两类:一类是厂商的直接渠道,即厂商的总部、各地分子公司;另外一类是间接渠道,即各地的产品代理商和咨询、实施等合作伙伴。商业智能软件销售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商业智能项目的实施,这个环节最能体现出商业智能的价值,是商业智能实现增值最重要的一环,实施人员应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行业知识以及实施经验。
(7)高低端市场逐渐成熟,用户消费趋于理性
中国商业智能市场两极竞争趋势日益加剧。在高端市场,随着进入者的增多,由国际厂商垄断市场的局面在未来几年内将逐步被打破,高端用户的选型更加理性和重视投资回报率,在中低端市场,随着市场进入者的增多,市场竞争逐渐走向充分竞争,中低端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呈现下降趋势。
13、对新进入BI领域的成长性厂商的建议
(1)做通用产品提供商
对成长性厂商而言,要获得快速发展,加快产品化步伐是最重要的。大量的二次开发、项目型的运作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在成本控制能力上的劣势。唯有做通用产品提供商,才可能实现规模发展。通用产品提供商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扩大和完善产品线,尽可能的涵盖目标客户所有业务需求,做综合型通用产品厂商;二是结合主打产品的市场优势,深入行业,开发成熟的商业智能模型,做某一细分行业的通用解决方案厂商。
(2)价格策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价格优势
对成长性厂商而言,能够保持盈利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在保持盈利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与主力厂商形成一定的价格优势。同时,还要保证服务质量,保证较高的实施成功率。因为任何一个失败的案例都会对成长性厂商产生较大的影响。
(3)通过媒体传播、市场活动提高产品知名度
未来几年,中国商业智能市场将会不断向更多的行业延伸。为适应行业差别过大的特点,商业智能厂商应该注重在自己的优势行业市场中推出针对行业客户性化需求的应用解决方案,并通过行业研讨会等方式,向用户介绍行业典型用户的成功案例。
目前成长性商业智能软件厂商的品牌知名度偏低。未来几年,厂商应当加大针对目标客户群体的广告宣传力度,通过适当的广告、PR媒体传播、案例介绍会和行业研讨会等知识传递活动同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4)提高增值服务能力
商业智能用户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在持续拉动着商业智能厂商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反过来又可以推动企业用户决策水平的进步。商业智能厂商只有在挖掘用户需求方面走在前面,并以此为基础提供全方位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走向充分竞争,商业智能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呈现下降趋势。为了在价格下滑的形式下保持盈利能力,厂商要逐步提高产品化程度,加快服务本地化步伐,降低实施、维护等服务成本。
(5)增强渠道功能,加大对渠道的支持力度和培训力度
随着厂商的产品线更加针对高、中、低端市场,细分产品对渠道的要求不同,这就对厂商的渠道体系和渠道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厂商对渠道的管理不能再采用相同的模式和政策。未来几年,厂商要明确不同级别渠道的职能分工和优惠政策,形成针对不同产品线的立体渠道体系,同时,加大对渠道的销售技能、技术支持和培训力度,增强渠道售前咨询、售后实施、培训、二次开发、培训以及售后维护等服务能力,真正的帮助渠道提高销售、研发和服务能力,以此来提高渠道的忠诚度。
10/27/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