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迄今仍不够重视商业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最佳“算账工具”、支持企业决策流程的BI软件在中国的前景因此也有待观察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EMBA学员们都对一门课程感到“头疼”——统计学。“我读MBA时,最恨的也是这门课。”光华管理学院国际合作与公关关系部主任、中国第一位女MBA王亚非笑着说,统计学对数学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学起来又很枯燥,而EMBA学员大多来自企业及商界,离开学校已经多年,现在让他们再来啃数学的确非常吃力。然而,学习吃力只是一个表象,EMBA这个国内商业精英阶层对于统计知识的陌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内企业家对于商业数据的研究和应用了解是如何的不足。
“其实办企业、做生意都得算账,掌握统计工具才能算明白账。但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战略决策都不是建立在对各种数据的分析结果上的,而是靠‘拍脑袋’,靠经验和灵感得来的,这样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企业的需求。”光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维迎介绍说,光华管理学院是中国的商学院里最早开统计课的,而目前开这门课的其他商学院仍然不多,国内企业在统计技术的应用方面更是一张白纸,这样的情况令人担忧。
与统计学在中国商业应用里的落寞相对应,专门以数据管理技术为基础的应用软件——商业智能(BI)软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也有待观望。商业智能软件主要的应用对象是企业高层,这类软件通过数据分析等功能,可以让企业管理者准确了解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对企业内部进行精准的成本核算。但目前在国内企业里,管理者们采用这个软件的热情显然还不高。
有没有BI不一样
其实,早在10年前,商业智能软件已经开始在国外流行。以全球最大的BI厂商SAS为例,世界500强中的93%都采用了他们的BI产品。而由于500强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比较良性,而且这些企业原来的信息化基础也不错,所以实施BI之后能够很快见效。目前,BI软件在全球的年增长率为15%~20%。
BI被称为实现完全商业智能化的“最后一公里”,与ERP这种面向企业操作流程的管理软件不同,BI更多的是支持企业的决策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智能化的“算账工具”。
庞大复杂的企业都有纷繁的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企业业务系统的订单、库存、交易账目、客户和供应商等。在多家企业里担任过独立董事的王亚非说,现在一些国内企业已经开始对数据分析和应用重视起来,但在这方面的能力却严重不足。
BI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管理者解决这个难题。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等专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将现有的数据转化为知识,IT系统强大的计算和分析能力可以让无序的各种数据转变为市场趋势、企业生产及库存、销售的明细情况。所以,BI能够辅助经营决策,而且既可以辅助操作层的,也可以辅助战术层和战略层的决策。
张维迎院长举了一个例子:“我在美国参加一个统计大会时,发现参会的有很多制药企业的人。”这是因为,美国制药厂一般在5到10年之前开始研制未来市场所需的新药,而要定下研发的目标,就必须对市场需求、消费者的承受能力等等方面的数据做精确的分析。因此很多统计人才便聚积在了制药厂,他们也必须要应用数据工具,制药行业因此成为BI产品需求最大的行业之一。
除了制药行业,国际商业环境的演进也在促进BI市场的壮大。随着“萨班斯法案”的出台,美国法律规定企业高层经理必须提供更多的业务监控及外部环境的报告,并对他们所提供的数据负责,一些行业标准也愈加严厉。因此公司的管理者们对于日常数据管理和报告的信息需求增大了很多,要满足这个需求,最合适的工具还是BI软件。
“这个世界有没有数据分析是不一样的。”张维迎说,对商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企业的基本功,而现在的情况是,国外企业到中国来,心里都有一本明账,我们自己的企业却反而比较糊涂,如果不改善这种情况,正热衷于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可能连家门口的生意都会被别人抢走。
BI在中国成长
商务智能应用在中国的缺失并没有影响学术界对于它的重视。2005年4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成立了商务智能研究中心,并找来了一批这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现在,教统计的陈嵘教授是光华EMBA学员最欢迎的一位老师了。”王亚非说。从美国回来的陈嵘教授改变了国内对于统计学的授课方式,让它真正变得“有用”了。
“其实,同样的统计学内容,中国和美国的教法却不一样。”陈嵘说,“中国的教法是从数学的角度去教,美国则是从商业的角度去教,这样就显得更实用更有意思,而不会让人感到很枯燥。”一位来自哈高科的EMBA学员说:“学会了看统计报告、分析企业数据之后,下面的人再想瞒我可就难了!”
除了在教学方面做出努力,光华管理学院还与BI厂商展开合作,早就盯上了他们的国际BI巨头也不失时机地与北大以及其他大学联起手来。7月12日,光华管理学院便宣布与SAS及北大商务智能研究中心共同成立北京大学SAS数据挖掘卓越中心,在相关教学、研发和人才培养方面合作。
“虽然目前中国BI市场的盘子还不大,企业在BI方面的整体投入也比较少,但这个市场的增速达36%,非常有希望!”SAS大中华区解决方案总经理曾濠生说,BI是在ERP之上的应用,随着国内企业实施应用ERP愈加成熟,BI的市场也会慢慢成长起来。不过目前,这个BI领域的领导厂商主要在中国做的还是市场培养和客户教育工作。为此,他们甚至推出了一个“大学计划”,希望通过与大学的合作来推广商业智能的未来应用。
实际上,国内的管理软件厂商,如金蝶以及用友也在和这些BI公司联手,内嵌他们的BI产品,不过只是采用了BI产品的一个或者几个模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财务、客户管理和风险管理模块最受国内用户欢迎。
另外,由于目前在国内尚未形成一套统一且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评判标准,使企业很难去评估实施商业智能项目的成败。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企业的管理模式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差距。国外的市场化环境相对成熟,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操作准则也比较理性;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通过真实的数据去帮助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方式并不是大多数中国管理者所经常运用的,这就导致了国内企业在商业智能软件的需求层次上偏低。
眼下,虽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管理者希望通过BI这种管理工具来帮助他们解决经营决策中所遇到的困难,但这种需求从产生的那天开始就已经比西方滞后了若干年。因此,即使国内BI市场的增速惊人,如果企业的需求跟不上的话,BI也可能会遭遇到像CRM软件那样,在中国市场上铩羽而归的结局。
8/25/2005
|